被控制在日本人的手中,所以,他們還無法進港,只能暫時將仁川港封鎖起來,準備在需要的時候配合仁川城內的大軍將仁川拿下來,並且防止日軍從仁川港撤離。
而在無敵艦隊到達仁川港之後不久,日海軍艦隊也來了,但是,在來之前,他們並不知道太平軍的無敵艦隊已經抵達了仁川港,他們只是為困守仁川的伊藤博文部運送援軍以及給養的,可是,當他們快到達仁川港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太平軍的無敵艦隊。
於是,日軍便在離無敵艦隊一定的距離之處擺開陣勢,與無敵艦隊遙遙相對。
一場大戰似乎已是在所難免了。
而既然要戰,那就先來看看雙方的實力及陣型的排布。
無敵艦隊所屬戰艦有二百艘。它們此刻分三部分排開;炮艦在前,運輸艦在中,護衛艦居於最後;這樣的編隊方式有利將自己的薄弱環節很好地保護起來。
而稍微有點海軍常識的人可能都會知道,一個龐大的艦隊在正常航行或者戰鬥的過程之中,各類艦隻之間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編隊方式,都會有事先的安排,比如,此次與日艦對峙,無敵艦隊的編隊方式就是採用炮艦在前,運輸艦在中。護衛艦居於最後的方式。
而這樣做自有它的道理。
運輸艦雖然體形巨大。但是卻缺少攻擊力量,自我保護能力差,所以,運輸艦在外出的時候。一般都需要有炮艦及護衛艦進行護航。
而炮艦的攻擊力強大。所以。它一向都是被擺在整個艦隊的最前面充當急先鋒。
而護衛艦的防禦能力則是比較強,所以,他被擺在艦隊的尾部。以防止有人兜尾。
如此一來,整個艦隊就處於有攻有防的有利態勢之中。
而此刻,整個無敵艦隊更是已經處於一級戰備狀態之下;所有武器;人員都已到位;只要司令官一聲令下;立即就可以對日艦展開攻擊。
而說完了太平軍的無敵艦隊,再來說一說日海軍。
日海軍此次出動的艦隊大概有一百二十艘左右;約是整個日海軍七成左右的力量。
這其中;運輸艦達到了五十艘;而這五十艘運輸艦上主要運送的是十萬準備赴援仁川的援軍以及困守仁川的伊藤博文部所急需的一些給養。
另七十艘則與太平軍一樣;是炮艦;主要用來護送運輸艦。
而在這兩種主力戰艦之後;還有幾艘輔助船隻,這些主要用來對其它艦隻進行救助和支援。
而日艦在發現太平軍的無敵艦隊之後,同樣是做好了戰鬥的準備,他們排出的戰鬥陣型是,炮艦在前,運輸艦在後。
炮艦的主要職責是對太平軍的艦隻展開攻擊並保護運輸艦的安全;而運輸艦及其它的輔助船隻都在炮艦之後,由炮艦提供保護。
而此一比較,就不難發現,太平軍無敵艦隊的實力要在日軍之上。
如果從數量上來說,太平軍的無敵艦隊相比日軍而言;那是整整要多出三十艘護衛艦。
如果從心理因素上來說;太平軍也佔有一定的優勢,日軍要顧及運輸艦上十萬日軍的安全;而太平軍則沒有這個擔心;他們的運輸艦上是空的;這些運輸艦隻是準備用來在仁川戰役結束之後運送赴日作戰的太平軍。
所以;如果從紙面上來說;無敵艦隊幾乎在所有方面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只不過,暫時還無法得知他們是否能夠將這些優勢轉化成最後的勝勢罷了。
而對峙就這麼進行著;誰也不敢挑頭攻擊;因為;這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事;如果誰先動了手;那就沒有了退路;只能是死戰到底;所以,誰都想等到有很大的把握之後再動手。
可是;日軍此時有死戰的決心嗎;恐怕很難說;他們現如今是一心掛兩頭;既要應付太平軍的無敵艦隊;又急於將援軍運往至仁川增援伊藤部;所以;日軍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慎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隨著對峙的進行,現場的氣氛是越來越緊張,連空氣中都瀰漫一絲凝重的味道。
而此時,無敵艦隊的旗艦上面卻站著兩位身著一品官服的太平軍大員;他們正手握伸縮式望遠鏡觀察著日方的動靜。
而此二位正是無敵艦隊的正副司令官;李鴻章與駱秉章。
“少荃兄;有什麼好主意?”駱秉章放下手中的望遠鏡;轉過身對與自己並排而立的李鴻章道。
李鴻章嘆了口氣;也放下手中的望遠鏡;手指著日艦停泊的方位道: “有點難啊!”
難?駱秉章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