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多是國子監裡的人物,大家在這裡努力溫習功課,一心只讀聖賢書,幾次科舉,書院的運氣都不錯,有不少人都金榜題名,因而更加讓人趨之若鶩,從此成為滯京讀書人的聖地。
這裡既是讀書的地方,同時也是清議的發源地,讀書人嘛,湊在一起就不免議論一些廟堂上的事,哪家大人風流,哪家大人沒有雅量,哪個學士的奏書不合時宜,都是他們談論的目標,授課的先生們其實也都放任不管,由著他們去。
久而久之,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開始引導輿論。
這一次朱昌彈劾郝風樓,反對收養之事,本就得到了文昌書院的一片叫好之聲,而錦衣衛拿了駕貼拿人,立即惹得整個文昌院的讀書人一個個火冒三丈。
豈有此理,仗義執言,你不聽勸倒也罷了,竟還拿人,這有王法嗎?詔獄是什麼地方,人進了去,非要變了鬼才能出來,朱大人這是必死無疑了。
文昌院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吵鬧著,誰也無心向學。
還有人倡議要殺進刑科去,將那軟骨頭的刑部給事中打死,也有人說,這必定是翰林諸公之中,出了諂媚小人,必定要揪出來。甚至有人直言,問題的根子想必出在文淵閣。
他們各種猜測,倒是引得整個京師緊張起來,大人們都是在乎清名的,尤其是清貴和學士、翰林,還有給事中,誰也不願意被人潑了髒水,最後成為眾矢之的,讀書人要的不只是面子,名聲極為重要,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物,沒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