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3 / 4)

小說:武夫當國 作者:淋雨

邊。最好這幾天還在商丘民政府公署籌備一下,召開一個新聞釋出會之類的,名義上對外宣佈第三旅此次收復商丘的作戰通告,實際上則可以旁敲側擊一下,豈不是更好?”

袁肅笑道:“還是百里兄想的周到,那就按照這個意思來辦。”

戴鳳翔和文欽面面相覷,誰也不知道二人究竟是如何籌謀。

正文 關於民國農民起義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3…4…4 8:27:14 本章字數:3407

白朗起義歷時三年,根據敵眾我寡的特點,善於避實擊虛、聲東擊西、機動快速和長途奔襲,先後轉戰豫鄂皖陝甘五省,征程數千裡,先後同北洋政府軍隊二十多萬人作戰,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攻破縣城四十餘座和許多關隘,所到之處“劫富濟貧”,沉重打擊了各地的封建勢力,衝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這次起義戰爭的失敗,客觀上由於敵人強大,尤其是“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統治趨於鞏固,得以集中力量對付起義軍;主觀上由於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缺乏明確的反封建綱領

這次起義戰爭雖然發生在辛亥革命之際,但起義軍基本上始終墨守“打富濟貧”這種只能滿足農民暫時微小利益的行動,而沒有發動農民,用暴力奪取地主豪紳的土地,摧毀封建統治的根基。這就影響了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影響了部隊的大規模發展,以致無法在群眾中紮下深厚的根子。這也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雖然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但沒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正確領導,是難於完成徹底反封建任務的,是難於將起義戰爭引向最後勝利的。

西進陝甘,是戰略上的失策

豫、鄂、皖地區,雖然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勢力比較雄厚,但工農群眾的抗袁鬥爭相當普遍,群眾基礎是比較好的。誠然,孫中山領導的討袁戰爭失敗後,北洋政府加緊了對起義軍的“圍剿”,使起義軍增加了困難。但是,只要堅決依靠群眾,採用靈活的戰術,還是有可能克服困難,在原地區繼續堅持鬥爭的。由於起義軍的領導者只看到敵人兵力增加,看不到工農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反袁力量,因而作出了西進陝甘的決策,進入了群眾條件比較差的地區,使起義軍的作戰增加了更大的困難。特別是進入地瘠民貧、民族X矛盾尖銳的甘肅地區,困難就越來越大。雖然甘軍的戰鬥力很弱,起義軍卻連遭挫損。戰略方向上的這一錯誤,成了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至於西謀巴蜀,從當時四川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來分析,那裡的討袁戰爭已經失敗,袁世凱已加強了對該省的統治,加上該省的封建軍閥勢力相當雄厚,在這種形勢下,起義軍即使實現了入川計劃,能否站穩腳跟,也是值得懷疑的。

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山區根據地

從起義軍初期和中期活動的地區來看,是具備建立根據地的客觀有利條件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山高嶺險,易守難攻;當地農民的自發反抗鬥爭始終沒有間斷,而且對白朗起義軍深表擁戴,“窮苦之家,甘為窩主;乞丐遊民,願作彼探”。③但由於起義軍認識不到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致雖有良好條件而不知利用,沒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廣泛深入地發動和組織群眾,打垮當地的地主武裝,摧毀地方反動政權,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使之成為儲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根據地。由於沒有可靠的後方作依託,總是不停頓地流動作戰,得不到可靠的補給和休整的機會,重蹈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中流寇主義的覆轍。

偏重於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被強大敵人圍追堵截的起義軍,在戰略上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要擺脫被動、爭取主動,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戰鬥中不斷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變敵我力量對比。白朗起義軍雖然作戰勇敢,機動靈活,但沒有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據不完全統計,起義軍在五個省先後攻破縣城四十座和無數市鎮、關隘,但是,殲敵正規軍百人以上的不過十多次,殲敵一至三個營的不過六七次,其餘多是人數不多的民團、商團等地方武裝。起義軍所以不斷攻城,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糧餉和械彈。正是由於沒有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戰略上始終處於遭敵圍追的被動地位。起義軍經常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便於利用山險殺“回馬槍”,伏擊尾追之敵。可惜,他們不善於運用此種戰法,結果,不但喪失了殲敵良機,反被敵軍窮追不捨,陷入被動地位。

缺乏鞏固提高部隊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