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來的民政府必須一絲不苟的完成任務。所謂的政治任務,重點自然還是兌現之前的承諾,加大對商丘民間的救助。
民政府遵照袁肅的意思,除了之前在各地開設的救助站,每天向所有老百姓免費提供粥食之外,還組織本地工、商人積極恢復開市。工廠開業,商人開市,社會秩序便能恢復執行,許多流民也能找一份臨時的工作來混一口飯吃。
當然,這還僅僅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如今正值春季期間,正是農忙之時,而因為之前的民亂和苛捐雜稅,導致大部分農民揭竿而起,所以農民這邊反而才是最核心的問題所在。整個商丘乃至河南省大部分地區,流民當中大部分是破產和走投無路的農民,包括之前進攻商丘俘虜的民軍士兵,百分之八十全部都是本地流離失所的貧農。
為了有效的改善這些貧苦農民的生活狀況,袁肅不僅親自出面做出保證,所有商丘本地有戶籍的農民都會得到一份永久性的私人土地,至於不是商丘本地戶籍的農民,則會得到由官府出租的一份土地。用以分配的土地資源一部分是無主之地,一部分是沒收逃跑地主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則是與地主協商捐納出來的土地。
所有農民限期到各地救助站登記報道,按照家庭人口狀況來劃分土地大小。所有劃分好的土地立刻由官府簽發地契,同時由官府出租一批農具和農作物種子,用來幫助農民能夠立刻開始投入生產作業。
不管是出租給本地老百姓的農具和農作物種子,還是出租給非本地老百姓的土地,所有租金都是以最低廉的方式來簽署。同時為了儘快穩定和恢復商丘的社會秩序,民政府還特別按照袁肅的吩咐,宣佈免除兩年農稅和降低兩年工商業稅。
減免稅負不僅是直接給普通老百姓帶來政策上的優惠,同時也是給資本主義一次階段性發展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緩解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矛盾的一種辦法,不至於給了勞動者好處而忽視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有了惠民政策,袁肅同時也不忘肅正X法紀,無論是制訂的救助站計劃,還是分配土地的一些政策,這其中都是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統計。越是龐大的統計,越是有弄虛作假的縫隙。同時戰後商丘各地的治安問題也讓人堪憂,所以一定要恩威並施如此才能保證秩序。
在袁肅的授意之下,商丘民政府公佈了《代政府約法十七章》的法規文字,該文字分為十七章,包含了民事、刑事、軍事三大類的法紀法規。主要是用來針對趁虛作亂、詐騙政府福利、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擾亂民安等方面的不法行為,所有被收錄在文字里面的條規,一律是重典重刑,輕則勞役、重則槍決。
《代政府約法十七章》一出,短短几天的時間就傳遍整個商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震動。雖然有不少人法紀人士認為這套法典文字太過苛刻,但是也有不少人認定這位從中央而來的年輕都督是下定決心要動真格的。不管是否過於苛刻,只要能起到效果,對那些遵紀守法的老百姓們來說並不算什麼壞事。
除了進行以上這些佈政工作之外,袁肅在這過去的幾天時間裡,同樣忙著梳理關係,解決招降方面的問題。早在月底的最後一天,他便發了電文到北京闡述自己對待周寶林的招降政策,而前後過了三天的時間,中央政府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批覆,既沒有表示贊同也沒有表示反對,只說河南省內之事一律由都督張鎮芳裁定。
而就在這份電文發到商丘後的第二天,開封都督府終歸是失去了耐心,派遣專人來到商丘向袁肅當面質問周寶林拘押的事宜。被派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張鎮芳的副官程世昌和第十七師副師長李潛。想來程世昌是專門來處理周寶林一事,但是李潛卻卻顯然另有所圖。
就李潛帶著五十八團和五十九團人馬開進商丘城,而且還是輕車熟路進駐了睢陽和濉河東部幾個空置的營房,儼然擺出一副要常駐下來的態勢。不用多猜,袁肅也很清楚李潛是奉命要從第三旅手中接管商丘。
他不清楚是一開始張鎮芳就沒打算讓第三旅坐鎮商丘,還是因為自己不肯交出周寶林而觸怒了張鎮芳,以至於其惱火之下想要過河拆橋?在他的印象中,張鎮芳是一個骨子裡守舊的人,所以對家庭親從觀念也應該更重視才是,更何況一個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能夠做到堂堂一省都督,全靠的是袁世凱一手提拔,對方又豈敢對袁氏子弟如此明目張膽的翻臉?
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對於袁肅而言花了大功夫拿下商丘,這段時間又制訂了詳細的善後計劃,一切都有條不紊,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什麼都沒撈到就放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