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同樣都表現出躊躇和觀望的態度。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北洋政府一次重大的變動,選擇好究竟站在哪一邊,必然會對自己今後發展有決定性的轉變。
並非是這些商人、資本家都革命沒有信心,而是在衡量國家利益、個人利益雙重利益的時候,總是需要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一些。如果真如北洋政府所宣傳的那樣,改變政治體制和國體能夠使得中國發展的更好,那現在支援革命,豈不就是在蓄意破壞國家的發展嗎?
正是因為這些商人、資本家愈發顯得猶豫,從而極大的影響了革命陣營的經濟來源。
不過,袁肅從始至終都認為,單靠革命陣營來進行倒袁行動,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在,到底都是不可靠。歷史上的護國戰爭還是因為北洋內部的政治爭鬥,從而讓護國軍有機可乘。即便現在國內對北洋政府和袁世凱擁戴、支援的聲勢很濃烈,可越是如此,北洋內部的軍閥、政治派系便越會不滿。
他相信只要南方稍微有點行動,北洋內部自然會伺機配合。
真正結束袁世凱帝制的不是護國戰爭,而是國內上上下下反對的聲討之勢。
等到各省督軍一個個都宣佈獨立,各省的輿論宣傳也漸漸開始駁斥、貶低並且揭露帝制的真想,民間老百姓們自然會從狂熱中漸漸甦醒過來。在這樣的大聲浪之下,袁世凱孤立無援,哪怕手裡牢牢掌握著一支效忠於自己的中央軍,也必然會不戰而敗。
可擺在眼前的南方革命陣營的形式,顯然是到了萬分窘迫的地步。
袁肅最擔心的,莫過於是南方革命陣營連最基本的呼籲倒袁的聲音都沒有,更別談還能像歷史上發動武裝倒袁的護國運動。一旦袁世凱順理成章的當上了中華帝國皇帝,又利用稱帝之後的聲勢和政治壓力,徹底消滅南北對立的局面,那中國近代歷史就算是徹底改寫了。
真的如果走到這一步,或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國家一旦完全統一起來,今後發展壯大的步伐必然能邁得更大一些。
但是以他對袁世凱的瞭解,以及北洋內部的現狀來看,除非袁世凱在稱帝之後還能有足夠的信心,並且壽命還能再堅持五年左右,否則這件事斷然不會有預想發展中的那麼順利。
只怕袁世凱稱帝之後不會忙著統一中國,而是煞費苦心的開始為兒子袁克定繼任來做文章,又要安排託孤的“顧命大臣”,又是要肅清北洋內部潛在的威脅,還要想方設法與洋人進行帝制正統的周旋。
不僅如此,如果袁世凱的壽命不能延續下去,那就等同於沒辦法肅清北洋集團內部的隱患,一旦袁世凱離世之後,單憑袁克定根本不可能應付得來那些“前朝的老油條”。最終的結果肯定反而會更亂,北洋內部要麼反對帝制,要麼繼續帝制,而這其中又要分很多情況,有人要當皇帝,有人要當首相,有人要剷除袁氏,有人則是像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旦北洋集團內部爭鬥不休,嚴重消耗或者分化了實力,南方革命陣營和軍閥十之八九會再次興風作浪。也就是說,在一九一六年不能發動的護國戰爭,還會在往後繼續爆發。國家仍舊混亂不堪,相反還會遺禍更長的時間。
袁肅自知自己好陰謀、弄權術,但如若袁世凱真有可能改寫中國近代史,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他倒也心甘情願接下來淡出政壇、放棄手中的全部兵權。可顯然這個可能性雖然有,但實在太過渺小。無論是袁世凱所剩的陽壽還是北洋內部的裂隙,這些都會導致接下來的歷史出現許多變數。
與其寄希望於如此風險的事情上,還不如趁機把事情鬧大。
他現在巴不得南北矛盾愈發激化,革命陣營大張旗鼓的反對帝制,並且發動護國戰爭來威逼袁世凱。一方面自己可以從中獲得極大的利益,東山再起甚至更進一步掌握中央大權都不是什麼難事,而另外一方面則更為重要,那就是可以透過這次南北矛盾,一舉將西南諸省這些禍患全部連根拔起,省的夜長夢多,此外同樣還有機會將北洋內部的矛盾暴露出來,趁著內戰期間也一鼓作氣將內部問題徹底解決。
或許在內心深處,袁肅還是有一定私心,可他從灤州起義一直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期間所經歷的以及最近所經歷的許多事情,都不得不自己刻骨銘心的明白一個道理:所謂的理想主義在這個時代是無法生存,要想生存並且改變現狀,那就得推崇武力攝權。
既然袁世凱不信任自己,自己又何必要信任袁世凱能完成復興中國的大業呢?
對於他來說,在私心的背後多少還是有所顧全大局。長痛不如短痛,留著西南諸省這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