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1 / 4)

拿了這塊銀子,王守仁就算是地地道道的黑道人士了。可是話又說回來,黑道也好,白道也罷,江湖也好,朝廷也罷,這些都只是一個虛像,並非真實的世界本身。王守仁要的是窺破天機,發現隱匿於這無數虛像之後的真實世界,這是求道之路,聖賢之路,也是智慧的探尋之路。

要如何做,才能夠窺視到於紛繁虛像之後所隱匿的真實世界本原呢?

唯一的途徑是格物。

格物!

王守仁想起了最早把格物原理教給他的那個人。

離開黑寺中的生意夥伴們,王守仁出武夷山,走鉛山,直奔上饒。他要再見到那個人,再聽一聽那個人的話,或許這一次,他能夠於隻言片語之中,體會出更多的東西。

食人族的故鄉

王守仁抵達上饒,拜訪那位獨起占星夜不眠的婁諒。有關兩人的會面,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先生得此盤纏,乃從間道遊武夷山,出鉛山,過上饒,復晤婁一齋。

一齋大驚曰:先聞汝溺於江,後又傳有神人相救。正未知虛實。今日得相遇,乃是斯文有幸!

先生曰:某幸而不死,將往謫所。但恨未及一見老父之面,恐彼憂疑成病,以此介介耳。

婁公曰:逆瑾遷怒於尊大人,已改官南京宗伯矣。此去歸途便道可一見也。

先生大喜。婁公留先生一宿,助以路費數金。

看看這段記載,婁諒稱劉瑾為逆瑾,這明擺著是後來的杜撰。中國人不傻,誰有膽子罵正在臺上英明神武的領導?連老百姓都不會這麼幹,更何況婁諒這種智識之輩了。

實際上,王守仁此來上饒,拜謁婁諒,肯定是和婁諒交流格物理論的心得體會。但等交流起來的時候,王守仁就會驚訝地發現:智慧固然會在終點上相逢,但在未臻於化境之前,人與人之間思想的差距,比之於宇宙空間更要廣闊。智慧略高一點兒的人,能夠聽明白低層次的人在說些什麼,但如果你想讓智慧層次低的人,去理解深層次的智慧,那卻是絕無可能的。

智慧與智慧之間的距離,猶如食人生番和環保主義者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食人生番無法知道他們彼此之間還有區別,而環保主義者卻無法講出這種區別。

所以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聽你都聽不懂,還謀個屁啊謀!

這個意思是說,王守仁,他花樣百出,奇招不斷,辛勤地狂奔在智慧的小徑上,雖然他還沒有抵達聖賢的境界,還沒有把握這個世界最終的本原。但這時候的他,在智慧上的進益已經實現了突破,早已將他的導師婁諒老先生甩到了八千萬米開外。

這時候王守仁再想和婁諒談格物,談聖算,就形同於雞同鴨講。可憐的婁老夫子,根本就聽不懂他掰扯的是什麼。

在智慧的羊腸小道上,跋涉者所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就是寂寞。

所以王守仁說:吾性自足矣!

為什麼他的性就自足,別人的性就不足呢?

原因在於,智慧是私有的,是不可複製不可複製的。譬如同一個座位上的兩個同學,甲同學成績再好,也跟乙同學沒關係。智者無論如何努力思考,於不思考的人來說,都不具絲毫的意義。孔子是聖人,但門下三千弟子,除了七十二個賢人之外,餘者通通是廢物點心。原因就在於智慧只有私我的思考,才能夠獲得。別人思考的智慧,是別人的,講給你聽也全都是白講,你必須要在自己的大腦中艱難地跋涉,走過無數個歧途,經歷無數的險難,最終啟用你大腦中沉睡的思維細胞,才能讓智慧在你的大腦中生成。

智慧的進益,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孤獨了,你的智慧,已經遠遠地將別人甩在後面。

失落的王守仁離開上饒,起程赴南京,去見他那被趕出北京城的父親。父親王華見寶貝兒子竟然活著回來,直如枯木逢春,不勝之喜,少不得要抱著王守仁號啕大哭一場,這是自然之事。

哭罷,王守仁再次起程,前往流放之地貴州龍場。

龍場又是個什麼地方?

史書上記載說:

龍場地在貴州之西北,宣慰司所屬。萬山叢棘中,蛇虺成堆,魍魎晝見,瘴癘蠱毒,苦不可言。夷人語言,又皆舌難辯,居無宮室,惟累土為窟,寢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盅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殺之以祀神,謂之祈福。先生初至。夷人慾謀殺先生……

天啊,這裡竟然是比石器時代更要落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