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之間有一定的重複時,人們就很容易把它們聯接起來,這樣可以縮短從概念到判斷到推理的過程再到行動的過程(“有節奏地控制緩慢地逐步地”),減少反應時間,所以形成了慣性思維。
在太極歸宗一章裡面提到任何概念都只是相對的。
當你覺得“我比較容易***”,“我比較喜歡***”,“我習慣性地***”,那你就得注意了,你是不是沉溺在慣性中呢?甚至說,你活著的生活都是慣性的,只有變化了,才不是慣性,又或者說,本身變化也是屬於一種慣性。
比如,我們說某某固執、死板、不開竅、缺心眼、不可理喻等等,當我們喜歡這麼說,情不自禁地排斥這種特性的時候,你是否醒悟過來:你的這種喜歡,這種情不自禁是否也是慣性呢?
我們嘗試以圖形去表述這種情況,因為圖形相對文字而言是顯得很直觀的。
(閱讀提示:注意這圖的一圈一圈可以聯絡到太極建模一章中模3。2)
第一圈代表一個人的慣性思維:固執,死板。如果再研究什麼是固執,我們可以再做一個假想,就是當一個人往著一條思路一直想下去,而不去反過來思考它的否定形式。比方說,“他就是一個壞人”,固執的人就會一直往下想,列舉他很多的壞處,可是就是沒有想到,“他能不能夠是一個好人,我是否沒有或者還沒有這個能力去挖掘他的好的一面?”
第二圈代表一個人看到了第一圈的人固執,死板了,但是陷入了另外的一種慣性思維:指責,批判。
以此規律推導下去便會得到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
再譬如,我們要設計一款機器人,我們在考慮機器人對光源的資訊處理時候,我們會有很多的情況:
1。看到光源,往前走;
2。看到光源,揹著走;
3。看到光源,斜著走;
……
如果考慮其餘動作以及外界的更多條件,我們會得出越來越多的情況出來。我們每輸入一種指令,機器人就會得出一種反應動作。
對於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實際上,人們經常提到的慣性思維就是如同機器人的“指令程式”一樣,一旦“當什麼”,就“會是什麼”。
人的思維模式正是由無數的“指令”所構成,以致於人的行為性格各不相同。在本書中將所有的“指令”合起來統稱為思維模式。
當你在野外遇到一隻虎,那麼根據你一些經驗或者閱歷,你的第一反應是告訴你,你要打死它或者趕快逃跑,而你是不會站在那裡去細細分析,究竟老虎會不會吃人呢?究竟老虎是不是假的呢?(除非你身處的環境特殊到需要你優先考慮這些。)
當我們指責他人,是因為存在這樣一個思維模式,當對方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者不利自己,即採取責罵的行動。
某某在辦事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左右搖擺,這是因為他的思路主線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