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蛋,為了簡化起見,假定一隻雞隻生兩隻蛋。)
當你在市場上買了一袋的蛋,有些人會出現很多另類的想法:
1。有人在想,究竟生這些蛋的母雞的母雞的母雞是怎麼樣的呢?究竟我這個蛋是家養的,還是飼料雞生的,抑或是人造出來的?
那麼這種追宗問祖的情況方法叫做“太極歸宗”;
2。如果考慮究竟這些蛋生下來會怎麼樣,會涉及到怎麼樣的國民經濟領域?究竟雞生蛋了後來還可以生多少個,雞太多了要怎麼管理,禽流感怎麼辦呢?
那麼這種探求其事物派生性的情況叫做“永珍演化”;
3。也有人在想,這些蛋成為雞之後互相之間如何追逐,鬥雞,相處。
這種在同一系統下各個要素之間互動執行關係的情況叫做“陰陽流轉”。
我們再從思維的角度看,讀者可以簡單地認為:
1。太極歸宗——抽象:化繁為簡。如圖中(1);
2。陰陽流轉——比較:歸同趨異。如圖中(2);
3。永珍演化——演繹:由簡演繁。如圖中(3)。
注:所謂歸同趨異,指的是萬事萬物有同類在一起,而對於不同類有趨向的現象。比方說,你我個性差不多,所以我們經常在一起(歸同),同時我們很嚮往與我們不一樣個性的人的生活,試著向他們靠攏,試著過他們的生活(趨異)。
萬事萬物均遵循這個道理。
記得有次見到一位在工廠做著基層工作的女孩,看上去挺有福氣,於是跟她說了,呆在這裡不如找一些能接觸比較上了層次的人的工作,如果沒有文化,可以考慮找一份前臺的工作。不過,她告訴筆者,錢賺得夠用就可以了。
她這種就是不對“簡”進行演“繁”的想法,以某些人角度看,就是不長頭腦,不長志氣。事後,雖然筆者覺得自己很“好(hao)事”,雖然時間還來不及驗證對她“福氣”的看法,但是心裡覺得不會有太大差池。自古人心就是如此,沒有多大的慾念與慾望,心態好,人就會活得更快樂,人一旦快樂,就能融入一個“形勢”中,這種“形勢”自然會攜帶著她走。——幾個月後筆者發現她已經給重用了。
相反,有一些人處於力爭上游的境地,但是受控於自己發展趨勢而不能放下(即騎虎難下)。有一位同學經常旅遊,遊玩,視野開闊了。但是怎麼樣也靜不下來,到最後毅然過上了流浪的生活。我們不談她如何去生存,但是這位同學就是一個不甘於簡單向往多彩多姿生活的例子。這就是演繹,由簡演繁的思想,但是做不到化繁為簡(靜不下來)。
至於歸同趨異,孫子兵法的戰略戰術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有讀者比較能思考,問道“有一個反例是: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那你又怎麼解釋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我們說同類歸在一起,並不是指同類“合成一體”,相反只有不同才有合成一體的趨勢。可以說,同類沒有趨勢,同類到非同類之間的過渡才會產生一種趨勢。
可以表示如下:
排斥力——磁體平衡——吸引力
(0)——(1)——(2)
比方說,兩個競爭的人,其實他們能夠成為競爭對手,這裡面就顯示了他們的實力是相當的,那麼這就是同類了。如果是男女戀人,男女生理是不一樣的,那麼就能相互吸引,“合”在一起。(閱讀提示:理解關鍵是太極)
這點將在陰陽流轉中再討論。
☆禪理之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很多靈脩學,如佛教,道教,印度教其修煉都是需要“迴歸”自我,重拾歸零的心。做到這點需要有悟性,看破,看透。
但是我們看破看透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很多人為了家庭而拼命地賺錢,可是後來結局告訴他,他已經變成了為了賺錢而家庭。
所以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他要努力地修行,但是請你不要忘記你當初的修行是為了什麼!
這本書也是懷著這樣一個目的,為了能更好地生活——能從繁複的紅塵中回到最初的簡單,同樣能把簡單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這就是萬法歸一,一歸萬法的道理。
相傳佛教裡流傳“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故事:(筆者注: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話說當年,達摩祖師覺得中國大乘根性成熟了,就到中國來傳法。來南京後,到當時很負盛名的神光法師那裡聽經。講經完畢,達摩祖師問神光:“法師,你在這裡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