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完滿地做到這一點,就需在記憶之前加大對收到資訊的思維力度,進行預先篩選提煉。

也如同“眾多貧鐵礦石只有透過破碎篩分,選別成為鐵精礦粉才具有使用價值,鐵精礦粉只有經過熔鍊而獲生鐵後使用價值才提高,生鐵經過再冶煉而去掉具熱脆性的硫、冷脆性的磷等雜質才成為使用價值倍增的鋼”一樣,只有從眾多雜亂的資訊中篩選提煉出少而精的資訊才具有記憶價值,也只有對少而精的資訊進行再提煉才能獲得價值大增或倍增的精中之精的資訊……如千古傳誦的名言、警句、成熟的生產方式(方法)創造發明與專利技術等等。

一個會記憶的人,在記憶之前,會本著“少愛多棄”原則對所接收(識記)到的全部資訊依需進行選擇,逐個取捨,將少而精、簡而全、確實有用的資訊請進最適於它住宿的“房間”裡面去。

(8)分類(系統)記憶法

分類或歸類就是依據事物的某些內在聯絡或某些外部特徵,把雜亂無序的事物重新組合成不同層次的類別的過程。透過分類或歸類,使分散的資訊趨於集中,零碎的資訊組成系統,雜亂的資訊構成條理,從而使需記資訊更加趨於系統化、條例化、概括化,這便於記憶。

“在人的識記活動中,對材料的分類、分組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人的經驗是分類保持的。喚起過去的經驗(回憶)也要藉助於經驗的類別的範疇……人在記憶時能夠對經驗分類分組,是由於社會實踐中有儲存物質的分類分堆的經驗。沒有社會實踐中的分類分堆,人在識記材料時對材料分類分組是不可想像的。”心理學教授曹日昌透過實驗結果證實,對所需資訊進行預先歸類而後記憶的效果明顯好於不預先歸類就記憶的。

第8節:分類記憶法

“讀書分類,不唯有益,且兼省心目。”現代腦神經記憶學理論認為:只有系統化(有條理)的資訊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系統化的暫時神經聯絡,識記內容也顯得好記一些;而孤單單的識記材料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絡則是個別的、獨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記憶,即便是記住了,也難以保持。

分類記憶便於快捷提取資訊。人的大腦如同一座圖書館,需用資訊如同書籍。經過歸類編目的書籍井然有序地擺放在書架上,在需用時能有條不紊地快捷取出。而未經歸類編目的書籍則雜亂地堆放在一起,需用時,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出來。

例項1

需記的原型資訊:

家用電器、火車、鴨、腳踏車、電腦、燒烤、微波爐、孟姜女、電視、馬、飛機、冰箱、馬車、家禽、交通工具、萬里長城、嫦娥、家畜、奔月、焚書坑儒、洗衣機、汽車、雞、跳山澗、鵝、秦始皇、豬、蹬鷹、牛、哭、電風扇、老虎、吹風機、兔子、羊。

先打亂原型資訊的原有序次,按照習慣重組為如下五塊:

家用電器:電腦、燒烤、微波爐、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吹風機。交通工具:飛機、火車、汽車、腳踏車、馬車。家畜:牛、馬、豬、羊。家禽:雞、鴨、鵝。其它:老虎跳山澗,兔子蹬鷹,孟姜女哭萬里長城,秦始皇焚書坑儒,嫦娥奔月。

然後按序將五塊綜合在一起記憶。如此一來,原本無序的複雜資訊記憶起來就顯得容易得多了。

例項2

原序:

舞只有旁兩跑飛蝴在蝶馬的駿著花踏香奔蹄

按規律重組:

踏著香花的駿馬在奔跑,蹄旁有兩隻蝴蝶飛舞。

按規律重組之後,這些原本沒有聯絡的單字變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句子,記憶起來輕鬆得很。

如果從幼兒時期開始,啟蒙者就想方設法使之養成“先對需記資訊加工使之系統化,然後再記憶”的習慣,那麼,幼兒長大成人後將會十分自覺地越來越熟練地這樣進行,對提高記憶效率大有裨益。

(9)規律整合記憶法

哈佛大學的米勒發現一個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記住大約7種分散的“點滴”資訊的事實之後認為,記憶的訣竅在於:

把你要記住的7樣東西組成一個大的總類別,然後再把具體的資訊加到類別中去。以後記住7個類別的名稱,透過聯想你就能記住你先前歸屬於這7個類別的點滴資訊。

對於有規律可尋的記憶內容,可採取按規律分塊而後整合(綜合)的記憶法去記憶它……記憶數量是隨著每塊內容的增多而增長的。例如,有的外語單詞初看上去似乎沒有規律可尋,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它們的內在聯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