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又將巡撫浙江,聽說過桐城一家三人當浙撫的佳話嗎?”
“這倒沒聽說過。”馬新貽欣悅地說,“請中堂見示。”
“桐城方姓,是當地有名的大族。”曾國藩撫著長鬚,興致盎然地說,“乾隆時,方恪敏公觀承由直隸藩司升任浙撫,他在撫署二門上題了一聯:‘湖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邊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二十年後,其侄方受疇亦由直隸藩司升浙撫。二十八年後,其子方維甸以閩浙總督暫護浙撫篆。方維甸想起三十年間,父、兄和他三持使節,真是他們方家的殊遇,於是在父親當年題聯的楹柱旁邊的牆上書寫一聯:‘兩浙再停驂,有守無偏,敬奉丹豪遵寶訓;一門三秉節,新猷舊政,勉期素志紹家聲。’又在聯後寫了一段長跋,記敘了這樁家門幸事。”
“真是浙江巡撫史上的一段佳話。”馬新貽擊掌讚歎。“謝謝中堂在我撫浙前夕講了一段這麼有趣的故事。”
“今閣下亦以藩司升任浙撫,但願馬府亦和方家一樣,後世再出浙撫。”曾國藩笑道。
“那就要託中堂的洪福了。”馬新貽興奮異常地說。
談完這段趣事後,馬新貽謙虛地向曾國藩請教治民之方,曾國藩也以一番誠意談了他準備在兩江實行減免賦稅,以蘇民困的計劃。二人談得很是投機。
馬新貽一到杭州,便學習曾國藩的做法,奏蠲因戰爭而拖欠未交的賦稅,又奏減杭、嘉、湖、金、衢、嚴、處七府浮收錢漕,又請罷漕運諸無名之費,朝廷都一一允准。他又親自帶兵沿海岸肅清海盜。到了同治六年,他便升為閩浙總督,成了一位年輕的制軍。第二年,曾國藩調直隸,馬新貽便到江寧來接任。
那次,當曾國藩看到年不滿五十,並無殊勳特績,又與湘淮兩系都無淵源的馬新貽時,心中陡起不快。兩江重地,向來非老成宿望、大德大功者不能輕授,讓馬新貽來接替,不是有意降低兩江總督的規格嗎?是不是朝廷中有人存心以此來壓一壓湘淮諸將帥呢?這樣想過以後,他又覺得自己的懷疑沒有根據,心胸太狹窄了,轉而依然對馬新貽以禮相待。這兩年聽說馬新貽在兩江干得不錯,何以忽遭這等慘變?張文祥一江湖流浪者,他為何要謀刺總督?此人敢於在刀兵林立的校場之中行刺,又居然一刀刺殺成功,其人之膽量、本事必然非比等閒。憑著曾國藩的閱歷,他也想到此人背後,很可能有非同一般的複雜網路,一旦涉足其間,後果難以預料。
當年不避艱險、銳意進取,以夔、皋、伊尹為榜樣,欲做一番陶鑄世風、振興天下大業的禮部侍郎,今天位居宰輔、功高震世,卻因捻戰無功,津案受辱,且體力衰弱,疾病纏身,更兼這十多年來經歷了太多的險風惡浪,洞悉了權力巔峰上的傾軋虞詐,反而變得越來越謹言慎行,越來越悲觀失望了。他上疏給太后、皇上,說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眵,江南庶政殷繁,若以病軀承乏,將來貽誤必多。再四籌思,唯有避位讓賢,乞回成命,籲懇聖恩另簡賢能,畀以兩江重任。目前津案未就緒,李鴻章到津接篆以後,仍當再留津郡,會同辦理,一俟津事奏結,再行請開大學士之缺,專心調理。
奏摺很快被批轉回來,上諭命曾國藩即赴江督之任,毋再固辭。詞氣堅決,無再商餘地,曾國藩只得抱病遵命。
“大人,卑職想馬制臺這事真是蹊蹺。”得知曾國藩決定赴兩江履任後,趙烈文提醒道,“天津之案發生後,朝廷一日一旨,急如星火,命從速從嚴辦理。馬制臺被刺有一個多月了,京報只有魁玉的簡單奏報,未見就此事所下的諭旨。又刑部尚書鄭敦謹奉命去江寧調查此案,據說才離京幾天。雖然馬制臺之案不能與津案相比,但此事亦非同小可。大人還記得十多年前鄧子久中丞被刺之案嗎?那時咸豐爺避難熱河,聞訊後一連下了數道諭旨,對滇撫徐之銘的奏報逐條批駁,而那事最後還是由太后和今上手裡結的案。鄧子久乃一剛從藩司升任的巡撫,且在旅途中被殺,馬穀山為一現任總督,又在校場被刺,事情嚴重得多,朝廷反應並不太強烈。此事令人甚為疑惑。”
趙烈文所說的鄧子久被刺一案,曾國藩當然知道。咸豐十年,雲南布政使鄧爾恆(字子久)擢貴州巡撫,赴任途中,改換陝西巡撫。雲南巡撫徐之銘為官不正,害怕鄧爾恆進京陛見時揭其陰私,遂指使副將何有保在曲靖縣將鄧謀殺。事後上奏朝廷,說盜匪行刺,已將兇手正法雲雲。咸豐帝嚴厲斥責徐之銘,又命雲貴總督劉源灝密速訪查,據實具奏,務期水落石出,不準稍存徇隱消弭之見。後來,劉源灝風聞其中之故,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