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慮症)阻止你去享受生活。
一種更積極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是首位把研究和思維跳出病理學這一概念的科學家。他全面分析為什麼會骨折,受傷或是患有神經病,著重研究患者本身,探索促進人本性中正面而非負面的一些因素。
第3節:什麼是情商?(3)
20世紀70年代,在馬斯洛著作的基礎上,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催眠治療師密爾頓·艾瑞克森、理查德·班德勒、約翰·葛瑞德(也來自美國)發展了神經語法程式學(NLP)――這個理論是第一批提出我們不應該“滿足於零”的理論之一。為什麼不試試正3到正10呢?換句話說,不要僅僅因為不在“零以下”,就忽視了心理學理論和療法。把心理治療當作一個積極的工具,幫助患者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情感健康度,享受比以往更成功更幸福的生活。班德勒和葛瑞德的神經語法程式學是以優異模範為基礎――即找一個自己認為情商高的人作為典範――用神經語法程式學的技巧來培養優異品質。
培養幸福感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馬丁·塞利格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發表了關於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文章,研究了怎樣儘可能的感到幸福。(註釋1:《樂觀主義學術》,馬丁·塞利格曼,1992 )不用去細究什麼定論或是爭辯“幸福”的準確含義,也不用拿什麼標準來衡量幸福,但有一點相信大家都認同:對生活感到滿足是大多數人的目標。這個目標可能也是我們最容易觸及和理解的幸福。塞利格曼在世界各大洲展開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又試圖回到歷史發現幸福的某種或某組品質,這些品格可以跨越種族、地理、宗教和歷史偏見的界限…………它是某種全球性的品質,任何時候都可以用來保證個人幸福。
一種積極品質的出現…………情商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以往眾多理論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發表了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有一組品質(與塞利格曼研究的特徵類似,但是更為具體)跟個人的智商基本上沒有關係,但是這種品質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可以對個人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產生驚人的效果。他把這組品質叫做“情商”。(註釋2:《情商:為什麼它比IQ更重要》,丹尼爾·戈爾曼,1996)
情商發展簡史:
·20世紀30年代………愛德華·桑代克把“社會智慧”描述為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20世紀40年代………大衛·韋克斯勒提出智慧的情感部分可能是生活成功的必要組成部分。
·20世紀50年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如卡爾·羅傑斯,描述了人怎樣建立情感優勢。
·1975年………霍華德·加德納出版了《發散的智慧》一書,介紹了多元化智慧的理念。
·1985年………維恩·佩恩在他的博士論文“情感的研究:探索發展中的情商;自我整合;與恐懼,疼痛和慾望相關的問題”中提出了“情商”這個概念。該篇論文提了理論、現實框架、問題解析、精簡/擴充、接收/說出/發洩等思想。
·1987年………基思·比思利在《門撒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用到“情商”(即EQ,用來衡量情感智慧的商數)這個術語。儘管巴昂(Reuven Bar…On,以色列著名心理學家)聲稱自己在未發表的畢業論文中已經用過這個術語,但是大家還是公認這篇文章是首次使用“情商”並發表。
·1990年………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和約翰·梅耶在《想象,認知和人格》雜誌上發表了標誌性的文章“情商”。
·1995年………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科學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為什麼它比IQ更重要》一書出版後,情商這個概念得到普及。
情商與智商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現在慢慢熟悉了情商,估計沒人不知道智商指的是什麼。那麼,智商跟情商到底有什麼不同?
智商是一種評估人智力的測試,它的發展已經有大約100年的歷史了。在本書中“智力”指的是:
·邏輯推理能力
·分析推理能力
·語言能力
·方位判斷力
智商測試可以測出大腦學習、保留和回憶客觀資訊的能力。智商測試反饋給我們的有:推理(包括口頭和算術兩方面)、問題解決、抽象思考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