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使出抄襲古人智慧結晶的把戲。竟是。。。。。。將北宋才研製出來的指南魚提早了幾百年問世。
拓跋濬將指南魚遞給朝臣一一過覽,立時訝異聲驚歎聲此起彼伏。拓跋濬淡淡地笑,掃過眾臣表情,又多看了一眼馮善伊,又咳了咳,讓李申將製作工序言予眾臣。
馮善伊雖是一臉面癱樣,表面風平浪靜著,內心湧起各種嫉妒憤恨惱怒,不就是個紅燒魚嗎?至於一個個驚為天物,甚還有大臣拍馬屁言鬼斧神工。
李申款款站出,自始至終持著優雅的微笑,一一道出工序:“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引用自武經總要》,告發李申小朋友抄襲北宋發明——指南針的前身啊)
待李申言畢,群臣又恭維了一番,一個個降下聲息時,拓跋濬猛看去馮善伊,清淡的語氣:“馮昭儀。你呢?”
馮善伊朝前邁出幾步,立在大殿之中,揚聲道:“我為皇上,和百官文武都準備了一物。”
拓跋濬回至殿上坐穩,輕笑挑眉,目光落在她身後魚貫而出的宮人手中所端的食膳。
他笑:“馮昭儀打算請百官和朕用晨膳?”
她答:“算也是。”
如果,你們能用得下。
精緻的碗蓋掀去,迎目翻滾的白色泡沫實在讓人毫無胃口。拓跋濬勉為其難地持了湯勺,百官瞧看著天子眼色,不得不同樣握起勺柄運氣掙扎。
拓跋濬的眉頭越來越緊,緩緩道:“這像是粥,又不是,像面,又像湯。”終是放下勺子,推了老遠,“這是什麼?”
百官隨著推碗撂勺,少有幾個已經忍不住歡色。
“請皇上和諸位大人用下一口,臣妾即可道來。”馮善伊堅持。
“朕。”拓跋濬微微偏首,思考了好一會兒,仍是下不了決心動勺。
大殿鴉雀無聲,靜得連細碎的呼吸都能聞聽。
“叮”一聲,似瓷勺敲擊碗壁的聲音略過。眾人仰首,尋著聲音望去殿上。珠簾後,一手端碗,另一手持著湯勺的竟是面容平靜的常太后。這情景,實在出乎意料,便是馮善伊,她預料到了此刻尷尬的沉寂,卻也沒有猜到率先用下第一口的人,竟是常太后。
常太后一口一口品著,咀嚼吞嚥,全是自然,無半處不適之狀。
馮善伊呆若木雞,恍惚半刻後,捧起自己面前的碗,一口灌下。
群臣見此,混沌的目光再次轉向殿首。
拓跋濬在眾人注目之下平靜凝視常太后,待常太后將滿碗用盡,他輕嘆了口氣,重持起碗虛眸打瞧,終是笑了笑,抿下一口,隨即皺緊了眉。這輩子最難以下嚥的一刻,恰也不過如此了。馮善伊的膽子比自己想象中更大,然而,太后的失常之舉,更是迷霧重重。
用過之後,他強行壓著怒氣,看著馮善伊淡道:“你可以說了。”
“這一碗粥叫貴人品。臨死的乞丐最後吃一口,安心上路,下一世好投胎做貴人。”馮善伊說著提了口氣,“百姓們都說,皇家不識的貴人,是這一碗粥。在他們眼中比我們的江山社稷更重,是存活的本錢,是有飯吃,有明天可以期待。”
這一刻,頓時更靜。
年老的朝臣此時已凝重地看著這一碗方才不屑的粥品,苦苦吞嚥著,卻不出聲。
李申同樣看著自己面前的碗,沉默半晌,悄悄看去拓跋濬依然堅定的平靜面容,他,是不會動容的吧。一些人的今日,是另外一些死在昨日的人期許的明天,這個世界總是那樣不公平,而許多人卻總也意識不到的不公。
拓跋濬靜靜垂下眸子,他在思考。
百官不動聲色地等待,本來是一場簡單的比試,只需勝負選擇,然而,卻一時難以取捨。
珠簾輕啟,丹茜的指甲紅得刺眼。常太后由簾後走出來,立在大殿上,果斷的聲音越過眾人,伴隨她的目光一併落了馮善伊頭頂:“馮昭儀。”
馮善伊吸了口氣,似乎預見了結局,她笑了笑,揚起頭。
常太后很輕的聲音緩緩道:“你輸了。”
一言落,眾人驚詫,便是冷淡如拓跋濬,亦毫無掩飾驚色地轉目看去。
果然是這樣,馮善伊依然是淡淡的笑,從方才常太后平靜地用下整碗粥時,她就知道了。雖說是群臣百官,天子皇胄皆不識,卻有一人能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