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極力睜大眼睛,除了周圍一丈左右的距離,我仍然看不清我們到底身在何處。
又走了大概一個多小時,覃瓶兒終於突兀地說了聲:“到了!”
到了?三條漢子陡然一驚,齊唰唰停住腳步,齊唰唰望向覃瓶兒,接著又齊唰唰望向周圍,最終無奈地發現還是濃稠的黑暗阻擋了我們的視線。我此時心裡有點後悔,媽那個巴子,如果我還是當初那雙“黑白眼”就好了,可惜在機緣巧合中又被花兒的血治好了,現在只不過是一雙普通的眼睛而已,這是否又是命運的安排?
一路走來,我把自己的揹包捂得緊緊的,因為那裡面裝著兩件來之不易的寶貝:血魂碑和那本西蘭卡普帛書。我捏捏揹包,發現那兩件東西硬硬的還在,心裡安定不少,也懶得去管周圍是個什麼鬼情形了,一屁股歪在地上,打算先休息一下再說。
其他三人包括花兒見我如此,也各自找個地方歪了,默默休息不提。
我摸著揹包裡的西蘭卡普帛書,清理了一下思維,心裡感嘆不已,當初我們一門心思要找到土司王覃城,以至於根本無暇去想找到覃城之後,他要怎麼告訴我們有關血魂碑的秘密這件事,當然我也曾經設想過多種方式,但一點都沒想到覃城會為我們留下一本西蘭帛書,透過文字記載的形式來告訴我們血魂碑的來歷。之所以沒想到這一點,一是因為這段時間所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匪夷所思,頭腦裡早有一種“這件事情肯定非比尋常”的思想,二是因為土家人歷來沒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歷史傳聞是一代代土家梯瑪口耳相傳延續到今天,現在看見這本帛書,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是顯而易見的。
我突然想起自己只是看見了兩幅影象,還沒有看見真正的文字,不知帛書裡面是不是有文字呢?如果有文字,會不會又是那種由漢子偏旁部首組成的怪字甚至是手心文呢?我急忙掏出帛書,藉著玄衣都郵珠的光亮一翻,發現帛書裡面確實有大篇大篇的文字,那些文字雖然也極難一眼就辨認出是什麼字,不過總算不是我根本不認識的一堆奇形怪狀的符號,這讓我放心不少,也來不及細看,又像寶貝一般把帛書放進揹包牢牢抱著。
當然,帛書的材質讓我驚奇中飽含自豪。“西蘭卡普”是土家語,譯成漢語就是“土花鋪蓋”,是土家族千百年來的民間傳統的家庭織錦。土家織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時期。作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善於紡織,其“桑蠶、麻紵”成為貢品。因而“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華陽國志?巴志》)秦漢時期,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所發展,所織的“賨布”成為納貢之名品。三國時期,在蜀國諸葛亮“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的決策下,土家族地區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漢族先進的染色技術,編織出五彩斑斕的“土錦”。唐宋時期隨著土家族地區與漢族經濟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區的紡織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女勤於織,戶多機聲”的社會風氣,當時土家族的“賨布”,被漢人稱為“溪布”、“峒布”或“峒錦”。元、明、清土司時期,西蘭卡普被稱做“土錦”、“花布”等,且大量用於服飾,《大明一統志》載:“土民喜服五色斑衣。”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西蘭卡普的挑織技藝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從小便隨其母操習挑織技藝,姑娘長大出嫁時,還必須有自己親手編織的西蘭卡普作陪嫁品,因而這種工藝得以發揚光大。
西蘭卡普的圖案題材廣泛,內容幾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傳統圖案已達二百餘種,除了各種動植物,還有原始的幾何紋、雲氣紋、文字紋等,由紅、黑、黃、白、藍五種顏色構圖,其中以紅、黑為主,因為古代土家人崇尚黑色,認為黑色代表莊重,而紅色代表光明,而黃、白、藍三色點綴其中,體現出一種明快而活潑的生機。
進入新世紀,西蘭卡普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蜀錦、雲錦、宋錦、壯錦、土錦)。我萬萬沒想到,土司王覃城會留下一本用西蘭卡普裝訂而成的帛書,要是換成紙質的書,說不定早已破成齏粉了,哪裡還會讓我們得知血魂碑的秘密呢?這樣看來,我們的祖先早已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了。這更加讓我對血魂碑的來歷萬般好奇,幾乎忍不住想掏出來仔細一讀,幸好滿鳥鳥的破鑼音提醒了我,“莫捱了,趕緊走吧!——瓶兒,你說到了,我們現在難道就在罩馬亭後面的那個天坑下面?”
覃瓶兒說:“是的,你們過來看!”
三漢順著覃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