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部分(4 / 4)

小說:逍遙靈帝傳說 作者:希望之舟

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

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

大家還在冥思苦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十一、二歲在京師唸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

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

王陽明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

譬如十三歲喪母后,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

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遊戲。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

他來到華夏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人的內心中,自然包含世界執行的規則{心即理}。

而且,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對道的領悟,最後是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的,是靠自己領悟的,純靠看前人的書,聽別人的話沒有用。道就在那裡,就在自己的心中;它就是主幹,不論佛、釋、道的學說都是枝葉,太靠近枝葉反而不會看到樹,站遠點就可以看清楚樹的主幹}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