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紅樓之林海 作者:低訴

不料吐血暈倒,待被人送回家中,已經是苟延殘喘了。

而薛劭卻在薛家眼看要落入深淵之時異軍突起,從神京帶來了十幾個有能的管事,在薛勳臥床的時候,找史煦為保,先穩住了混淆貢物一案,又從各地調撥工料,供給林家彩工坊,以免誤了工部規定的工期。又親自出面,將被薛勳強佔的女子家人安頓好,得了不少叩頭感恩。

如此種種,加上薛老爺子力挺,薛家眾人見薛勳已然病得下不了床,又沒個兒子,而薛劭已經有了嫡子,又是個有能為的,這薛家家主之位自然非薛劭莫屬了。

不說林海本來要給徒景之賠罪的,待看到自己平日喜歡用的翡翠茶盞竟被徒景之弄壞了,這一夜要怎麼折騰景之不提。只說在景德帝回京途中,一邊恨自己沒骨氣,一碰上林海就只知一味退讓,一邊看到錦衣府的密報。薛家換家主之類的些許小事,景德帝本不放在心上,只是因著林海的關係,他稍稍留意了一下,得知薛劭上位後,也不知是否得了指點,親自去找朱軾賠罪,還將薛家工料坊乾脆送給了林家,心裡總算順了點氣,覺得這家人還是可留的。一待得知林家產業無礙,也就將此事丟到腦後了。

=======================

作者有話要說:3月20日可能斷網,如果斷網就沒法更文了,後天一定更。

36第 36 章

第三十六章師徒會

大夏的金陵城;在林海的前世便是他曾經出差路過過幾次的南京城,無論何時、何處;都是政治重心、經濟繁華的一處所在。本朝太祖起事之地便在金陵城不遠處;前朝立朝之時,曾嚴禁小門小戶攜地投誠大家,只為逃避賦稅的行為,但隨著時代推移;此類行為依然屢禁不絕;其根源便在這些世家多有官身;可以不納糧不上稅。一戶投誠得了保障;便會帶動周圍農戶仿效,待到大半個村落都歸於一家大族之後;那些堅持自己耕種的,除了要被大戶為了將田地連起來好管理耕種而威逼外,還要負擔原本全村的賦稅,以致多有堅持不住而主動投誠的,更有些氣性硬的舉家逃荒,被稱為“走饑荒”。此外,前朝最重儒學,將士農工商分得清楚,自家若是工戶,那便代代為工戶,若是商戶,更絕無科舉出仕的機會,使得家家戶戶寧可成為“走饑荒”的流民,也不願行商。蓋因流民若是能得安撫,還能分到田地成為農戶,而一旦行商,就再無翻身的可能了。到得前朝末期,不光陝甘之地已經民無立錐之地,多有揭竿而起的,連江南繁華之地,也有“走饑荒”的難民無數。

太祖皇帝便出身於“走饑荒”的流民營,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子弟,在慘烈的戰場上能活下來的,還從不去想和太祖皇帝爭帝位的,在大夏立國之後,自然也就一掃流民的模樣,成了新朝的新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太宗皇帝以降,開國的功臣之家也漸漸消失,自然又有新的世家崛起,這也不必細論。又因太祖皇帝是個高瞻遠矚的,他不似林海前世所知的明朝朱元璋那樣,只重視農業而輕視商業,大夏吸取前朝教訓,四民的劃分並不十分嚴格,且不禁海商,雖然儒學依舊昌明,國家也以儒學科舉取士,行商的雖然也還會被許多讀書人看不起,卻沒有到前朝那種壁壘分明的地步。

比如歷經幾朝皇帝清洗,如今還能在朝中還算有些實力的四王八公的後人,家中也多有兩手準備,若能入仕最好,若子孫無能不能直接上朝報效朝廷,那麼行商開鋪也是賙濟之法。因此大夏的世家大族,多有經商的子弟,以至於江南甄家、姑蘇安平侯林家之類的更不用提,都是士商兩便的家族。

因此當日徒景之和林海相識相知,緣起不是讀書人的正路卻是格物上的奇技淫巧,也就不算稀奇了。林家的彩工坊自從林海穿越過來的頭幾年相繼造出了減震彈簧和各色琉璃器物外,之後便因林海心思不在這上邊了,也就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不謀求大的發展。蓋因林家宗族不盛,林海既然已經要走科舉之路,那麼自家的商鋪產業便不能太過高調,但徒景之又豈能讓林家吃虧?自景德二十三年起,林海在與徒景之、林謹知、朱軾都商議過後,仍由朱軾出面掌舵,林家彩工坊除了姑蘇本地和揚州外,又在大夏幾處重要的城鎮節點,比如天京城、咸陽、金陵、蜀都、泉州、廣州等地設了分鋪,不過也不張揚,依舊以茶葉、工料和琉璃器為主,並不肆意擴張兼併,只將林海自己從中摘出來罷了。

這幾年來,林海“慎獨”的功夫越發修煉得當,有些時候就連朱軾也沒法從林海的臉上去揣摩出他的心思來。就比如徒老爺和林海的事情,聖駕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