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這點心是夏明珠做的?”夏明珠乃是夏鄞煦的親弟弟,年方十五,自幼與蕭宓相熟。因其出生於行伍之家性子張揚直爽,從小酷愛習武,善騎射刀槍,從不讀書識字,不喜針織男藝,更沒聽說他還會烹飪。
康君又遞了一塊糕點給女兒,微微笑道:“別說你聽著不信,起先他送點心來的時候我也不信。可這孩子脾氣挺倔,見我不相信他,便親自跑到御膳房當著大家夥兒的面做。你別說,還真就有模有樣的,看起來他苦練了很久呢!”
“這麼說,他近日常進宮來探望父君嗎?”
“隔三差五吧。這孩子性子直,沒那麼多心眼兒,父君挺喜歡他的。再加上他姐姐的關係……”康君朝侍從使個眼色,侍從會意忙退了出去並帶好房門。康君拉過蕭宓的手,“女大當婚,男大當嫁,宓兒,你如今也二十了,王府裡總沒個打理事務的男主人不行。你身邊那兩個奴侍都上不得檯面,父君替你尋摸正君好長日子了,看來看去,只有明珠同你來說是最般配的。”
“父君,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您瞧,不過幾塊點心您就給夏明珠收買了。”
“哎!話不能這樣說!你和殷煦情同姐妹,他姐姐又是南院督軍大將、你的左右手。你與夏家聯姻百利而無一害呀!”
“父君,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兒身為公主,婚姻不能自主。如果母皇下旨命孩兒迎娶夏明珠,孩兒無權拒絕。但孩兒可以明確告訴父君,孩兒其實把明珠當作弟弟,正因為和鄞煦情同姐妹,就更不想叫明珠斷送一生的幸福。”
“宓兒,父君有話不知當不當問?”康君遲疑片刻,“你心裡是否已另有人選?”
蕭宓搖頭,“父君,孩兒心中並無特定人選。”
康君不解,“既無特定人選,你母皇幾年前就說過你和明珠很般配,而你們在一起相處又和睦融洽。如果父君去請旨,相信你母皇也是樂見其成的。”
“父君,母皇當年為了牽制大皇姐,的確對這門婚事樂見其成。但如今大皇姐已死,母皇未必還會應承這門婚事。”
蕭宓此言令康君很是詫異,“孩子,你怎麼會有如此想法?你母皇一向很疼愛你呀!”
“父君,您有所不知。”蕭宓苦笑,“自從大皇姐死後,母皇表面上事事倚重孩兒,但卻在暗中削弱了南院兵力統轄的範圍。加之一個月前母皇忽然加封三皇姐為北院大王,駁回了六部朝臣關於南北兩院統合的奏摺,這就說明母皇對孩兒已經處處設防。試問此等情勢下,母皇又怎麼還會同意叫孩兒與夏家聯姻呢?”
遼皇共有四位皇女,除了大皇女蕭琛,四皇女蕭宓之外,二皇女蕭績乃才人所出,父親早喪,終日只遊山玩水不問政事。三皇女蕭珽乃正三品和卿所出,父親多年無寵。她自幼體弱多病,常年在府中休養,很少拋頭露面。蕭琛死後,遼皇染病臥榻不起,蕭宓政事繁重無暇多顧,蕭珽趁機進宮侍疾,隨著遼皇病情好轉,她自己的身體也漸漸康復,還與遼皇日漸親密。
康君見女兒悶頭不再作聲,試探著問道:“你可是為了近來那些個風言風語煩悶?其實你三皇姐也是個孝順的孩子,多個人為你母皇分憂原本也是好事。”
“父君,孩兒分得清是非黑白,不會因為流言蜚語對母皇和三皇姐產生嫌隙。但俗話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孩兒總覺得自從大皇姐死後母皇對孩兒日漸疏遠,這是不爭的事實。”蕭宓所聽到“風言風語”跟康君所聽到的內容並不盡相同,但她不願多說反累康君擔憂。
康君沉吟著,“自從大公主死後,貴君遭貶斥被禁足,後宮便交由我掌管,你母皇對我是極好的。和卿平日就深居簡出,常年無寵,即便三公主獲封北院大王,你母皇也沒有晉升他,他也不敢在我面前放肆,我瞧他應該是個明白事理的人。”
蕭宓不置可否,“父君,您宅心仁厚,所有的人在您眼裡都是好人。貴君當初處處與您為難,現在他獲罪遭貶是他的報應,您不落井下石也就罷了,還派人對他多加照顧。瞭解您的人會稱頌您的賢德,但那些心懷叵測的小人……”
“嘴長在別人身上,想說些什麼我也阻止不了。孩子,貴君與我共同侍奉你母皇多年也算上輩子有緣,他是喜歡爭風吃醋,但我能理解他的苦衷。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我有你母皇的寵愛、有你的孝順,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康君語調誠懇,蕭宓回握著父親的手,也為康君一片善心所打動。康君為了促成蕭宓的婚事不遺餘力的勸導,“父君已經一大把年紀,眼下最想看到的就是你能成家立室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