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的關係不上不下,不清不明,何易稍占主導地位,想把巫臣發展成手下之人,卻懼於對方修為,怕逼之過甚,反目成仇。
要是一般人有巫臣這種人呆在自己家裡,恐怕都會寢食不安。但何易老奸巨猾,早先神不知鬼不覺地給巫臣體內種入血符,真要鬥起法來,極有把握能瞬間控制他。
而巫臣則是不一樣,除卻救命之恩外,他極為看重何易的潛力,還看重何易的正道身份,關鍵時刻能掩飾住自己是巫族人的身份。
平時呆在天龍府後山洞府之內,有護府大陣這道人為屏障,絲毫不用擔心身份暴露問題,與何易又是一條繩上的蚱蜢,呆在後山格外心安,不像是在外界有時刻暴露危險的負面情緒。
當初雙方共同立下天道誓言,要剷除枯木教,不如說是約束對方心懷叵測的一個保障,畢竟有此誓言監督,都不用擔心對方在背後捅刀子。
對於何易為什麼不怕自己反水,巫臣就是認為這讓人懼怕地天道誓言起了作用,所以沒什麼好奇怪的。
至於剷除枯木教,任重而道遠,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除掉的,巫臣這三年多來一直在暗中秘密報復,削弱其有生力量,也算見識到了枯木教的頑強。
仇恨之心愈來愈熾,相反氣息開始平順,已經能保持正常心境對待,他也不著急,一邊秘密聯絡巫族之人,一邊順手給枯木教添幾個麻煩。
栽贓嫁禍這種手段已經被巫臣運用的爐火純青,他已經把復仇當成了遊戲,真正目標是為了巫族的復興,讓巫族之人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
雖然儒、釋、道等門派是巫族和巫門覆滅的根源,可以說雙方有著不共戴天之仇,但巫臣也沒打算報復,想報復也有心無力。
在這道門一家獨大的今天,說什麼報復都是扯談。他很明智,為了能讓巫族之人生活在陽光之下,讓世人承認,不在遭到傾倒性的打擊報復,即使自身死亡也在所不惜。
這種想法、目標可以說是在這三年中巫臣最大的轉變之處,所以對與何易相處地問題上,有了不同的看法。
他迫切希望何易修為一舉沖天,勢力逐漸壯大,最好開山立派,能與各大門派抗衡。
這樣一來,對復興巫族的計劃有極為明顯的好處,假如日後何易一方的勢力能公開支援巫族,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巫族,那麼復興巫族指日可待。
每每想到這裡,巫臣地神情總是充滿了狂熱,他就是這樣異想天開認為地,也相信何易有這種潛力存在。
透過這次碰面,巫臣親耳聽到何易已經修成元神,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何易送走了巫臣,望著蔚藍地天空,疑惑情緒始終徘徊在腦海裡,他不知巫臣的變化為何如此之大,由剛見面時的那種死氣沉沉的神情、氣質,變成現在這種……朝氣蓬勃的氣質,只能這樣形容。
並且極好說話,還能面帶微笑,“防備”二字頓時閃現在何易心中,沿路向後庭走去,又尋思起刑雅的事情。
第四卷 乾坤交媾 第五百零八章 怨魂谷
世界上危險之地多不勝數,讓人畏之如虎,不要說凡人,就說一般修士都不敢輕易踏足。
怨魂谷就是其中之一,此谷傳說最早能追溯二百年前,據說當年大清王朝圍剿叛軍,大軍壓境之下把叛軍逼至此谷,圍攻十日十夜,叛軍彈盡糧絕之下,其統領不堪逼迫,率領麾下將士集體自殺。
併發下滔天毒誓,詛咒大清王朝皇族不得好死。但怕死後屍骨無存,被清軍踐踏,又發出極為怨毒的詛咒,其中一條就是入谷者之人永世不能超生。
又傳近千老弱殘兵齊發此毒誓、詛咒之後,煞氣沖天,怨氣瀰漫,產生天地異象,其時蒼穹電閃雷鳴,忽下黑雨,引動山中洪水,水漫此谷,卻聚而不散,三萬餘清軍慘遭劫難,最後全部逼於此谷溺水而亡。
從此之後,此谷生人絕跡,在夜間時有群鬼哭嚎尖嘯之聲,聞者莫不膽戰心驚,怨魂之谷因此而得名。
在凡間有此傳說,遊歷於此間修士聞聽後,好奇之下一去而不復返,從此越傳越廣,在附近幾省之內,兇名甚巨,即使在修真界有小有名聲。
怨魂谷地處華夏西南方贛省白馬尖山中,此山之下有一條小型靈脈,早些年一些勢力為此而爭奪不休,幾經易手之後,被一個名叫巨闕的劍修門派牢牢佔據。巨闕門的實力在修真界中算是二流勢力,此門派一開始半黑半白,算是中立門派。他們不招災不惹禍,死守嚴防,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弟子漸多,勢力漸大,不幹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