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榮的這個說法把他好奇心給勾出來了。
他讓人把這對父子放進來,然後就開始一臉好奇的盯著趙宗榮父子三人。
趙宗榮被他看的不自在,說實在的,如果不是有所圖,趙宗榮其實是很不樂意和謝淵面對面的。
在他看來,他和謝淵原本都是站在同一層面的人,甚至謝淵的起點還不如他呢,他好歹有家族在背後支援,謝淵卻一切全憑自己。
可就是這樣一個被祖父趕出家門、只能自己白手起家的年輕小輩,現在卻成了牢牢壓在他頭上的那位九五之尊。
每次只要一想到這一點,趙宗榮心裡就難免不太得勁兒。
可他又不能不來,他現在一無兵權二無官職,手裡是一點兒權力也沒,偏偏他又生了一堆兒子,兒子又給他生了不少孫子。
他為了兒孫,只能強迫自己來找謝淵刷存在感。
他希望謝淵看在他年事已高(還不到五十歲),又沒了繼續折騰的心氣兒(其實是沒了繼續折騰的資本)的份上,能夠大度一些,仁慈一些,給他的兒孫們多放幾個恩蔭的名額下來。
哪怕只是虛職呢,哪怕品級不高呢,只要能讓他的兒孫們身上有個官身在,那他的兒孫們就不能算白身。
只要不是白身,他們就能在他死後守住他留給他們的豐厚家財,就能過的富足、體面。
等熬過三代,謝氏皇族不再對他這個異姓王的所有後輩實行嚴防死守策略,他的曾孫、玄孫們就可以憑著自己的本事出仕為官了。
屆時,他們趙家就又可以憑著祖輩留下的深厚底蘊重新站起來了。
趙宗榮為自己一時快樂導致的後果(兒孫眾多)操碎了心,然而謝淵卻打定了主意要把“吝嗇”進行到底。
雖然他看出了趙宗榮的示弱、示好之意,可趙宗榮的示弱、示好卻並不能成為他手鬆的原因之一。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他既然把給予恩蔭的條件不嫌麻煩的一條條寫進了律法裡面,那他這個主導修訂律法的開國之君就必須時時刻刻遵守律法,切切實實以身作則。
不過為了安撫趙宗榮,謝淵也不是一點兒好處都沒給他。
他把趙宗榮的兩個庶子丟去了海軍軍營歷練,海軍初建,裡面的一應物質條件自然是不如其他軍隊的,但正因如此,那裡卻也是個最容易立功的地兒。
趙宗榮的兩個庶子雖說才幹方面並不是十分出挑,但卻都是能夠腳踏實地做事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沒資格挑揀什麼,於是不約而同高高興興感謝了謝淵給他們的這次機會。
本來還想跟謝淵討價還價幾句、為他們討兩個恩蔭官職的趙宗榮心裡暗罵“混小子”,多麼難得的面聖機會,這兩個混小子居然一點兒也不知道和他們親老子打配合。
他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兩個兒子已經被他用胡蘿蔔吊怕了,他們生怕自己這時候如果不把機會落定在自己身上,等出了宮,他們的爹就會再把這兩個進入海軍軍營歷練的名額“斟酌”到他們其他兄弟的腦袋上。
他們已經受夠了每天聽趙宗榮不斷畫餅,就算謝淵給他們的確實只是一個買餅的機會,而不是一塊現成熱乎的噴香大餅,他們也願意先把這個買餅的機會抓到自己手中。
兩人直接跪在地上謝了恩,心有七竅的謝淵不僅痛快地受了他們的禮,而且還當場讓人把他們的名字報去了兵部備案。
如此一來,這樁差事就算是徹底落到了趙宗榮這兩個庶子的腦袋上,趙宗榮就算出宮之後改了主意,他的兩個兒子也能把謝淵搬出來做藉口,讓他沒辦法繼續行使他的家長權威。
這時候的趙宗榮還沒有意識到,他的兩個兒子是在跟他耍心眼兒。
之所以會這樣,並不是因為趙宗榮腦子不聰明,他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已經淪落到連一個去海軍當大頭兵的機會都想牢牢抓在手中。
第454章 順水推舟
他們走後,掌事公公輕手輕腳走進來,給謝淵換了一盞溫度正好的茶。
謝淵接過茶盞,自言自語似的說了一句,“順王府很快就要不太平了。”
有了趙宗榮這兩個庶子開的好頭,趙宗榮的其他庶子肯定就會跟著有樣學樣,這也是為什麼謝淵直接把這倆丟到容易立功的海軍軍營。
海軍軍營是長安和裴懷玉一起管著的,有他倆看著,趙宗榮的倆兒子翻不起浪。
翻不起浪的同時他們又能憑本事立功升官,趙宗榮的兩個庶子如果沒想聯合他們老子整什麼么蛾子,這安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