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3 / 4)

小說:七星玄魔 作者:老是不進球

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蹟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子列子窮【原文】子列子窮(1),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2):“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譯文】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霸氣書庫…提供下載)歡賢達計程車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飢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裡註定要忍飢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藉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註釋'鄭子陽者:鄭國叫子陽的君主秉:古代容量單位拊心:拍著胸口作難:作亂過:探訪受:接受

愚公移山及兩小兒辯日

選自《列子?湯問》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於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