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都是200多米,不加山基墳墓都高30米以上。
這樣一聽最好的70多米並不是多麼高,但是如果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突然起來了這樣6座連起的墳丘,站在這底下足夠讓人震撼的。距離史上記載,原先要比現在高到多了,據說最為低矮的齊湣王建造初期高足有100米,直徑有1000米多。因為風吹日曬還有歷史的各種破壞原因,封土已經消失了近三分之二。“墓冢東西排列,綿延相連,封冢高聳,氣勢雄偉,狀若山丘”這是史書對田齊王陵的讚詞。
“沒想到古人竟然這麼偉大的工程,這樣的規模不亞於建造一座金字塔的的工程量了。”唐雲馨看著不遠處的齊王陵感嘆道。
“那是,所以它們被稱為‘東方的金字塔’,司馬遷的史記上也是暫不絕口。這些都是齊國曆史輝煌和衰落的見證,不過我們不是來感嘆的,我們要找東西的。走吧,我們去牛山上,那裡是這周圍最高的,從上面看看周圍的地市,找找照片裡的地方。”我跟唐雲馨說,然後拉著唐雲馨往牛山上去。
牛山只有174米,但是卻是一座文化內涵深厚的名山。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被視為臨淄名山之一,清代把“春回牛山雨濛濛”列入臨淄八大景。還有一首歌叫《趕牛山》,聽我老爸講但是好像還是彭麗媛唱的。
不過今天上來可不是陽春三月的雨濛濛的時候,毒辣辣的太陽不斷揮灑著過多的精力。要不是因為身肩重要的使命,打死我也不會來。這個天凡是有點頭腦的都會躲在家裡或者陰涼處,不會有人傻的來做中暑的事情。雖然牛山不到200米高,這對於平原來說已經是一個不矮的高度了,爬上去也是大汗淋漓。我拿出水遞給唐雲馨,我就怪了,人家就不像我一樣汗水嘩嘩的流,臉只是變得紅一些罷了。我咕咚咚灌了一肚子水,總算是活了過來。
這個地方算是淄江東側的最高點了,淄江個區域內建大片的民宅區,已經有幾個不聽老話的開放商栽倒這上面了。牛山處於齊王陵的那邊,往北看去,田齊王陵的六座分頭正好成對稱的分佈在前方。我要過唐雲馨裝著的照片,仔細的對著前方。沒錯,是在這裡,這片上沒有照全的兩個山頭就是齊王陵中兩座。換句話說,威王祭天盤應該是從這些王陵中間挖出來了。
因為角度還是不能很好的對照出照片上的背景,因為離得有些遠。於是我有拉著唐雲馨匆匆下了山去。如果說威王祭天盤是從這些王陵的兩座之間發掘出來的,那沒我寧可相信是從齊威王和齊宣王兩座王陵之間的那個地方。為了保險起見還是需要找到正確的角度去驗證我的猜測對不對。在青藏高原高原上有句話叫做望山跑死馬,在平原上也同樣適用。
我們從牛山下來,到達二王冢的時間就花費了10分鐘,站在牛山上看著也就是幾步遠。我一邊走一邊不是對比手中的照片,也顧不上擦汗了,急急忙忙的往前走。半個小時終於走到了四王冢底下,齊威王和齊宣王的王陵是中間的兩座,而齊湣王和齊襄王的是在外面的兩側。
我站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的兩座王陵下面,對著兩座陵墓中間對比著照片,我感覺應該是這裡。我把照片交給唐雲馨看看,作為一個女孩子,在觀察上應該很仔細。唐雲馨也仔細對比了一下,確定是這裡。
照片上只能看的出這個大盤是從這兩座王陵中間的鞍部給踏著往下走,只是能夠確定這是從這個鞍部的區域挖掘出來的。我和唐雲馨爬上了這兩座王陵結合部,並沒有發現什麼,估計時間已經很長了,歲月早已經掩蓋很多痕跡。於是兩個人又一左一右的往兩邊的王陵尋找一下線索。兩個人圍著兩座王陵轉了一個整圈,上上下下仔細看了一遍,並沒有然後都回到出發點。另個人碰頭之後,都沒有發現有什麼被盜挖的地方。
“我記起來,這個地方早被挖了不知道是幾遍,早年間的書上說這上面被挖的就像一個大蜂窩煤。後再在1983年文物普查時期都被填滿起來,後來又在1988年平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時種滿了植被。估計盜洞什麼的早就都被填起來了。”我對唐雲馨說。
“那怎麼辦,這樣的話我們怎麼知道是從哪裡挖掘出祭天盤的。要是咱們漫山遍野學以前的盜墓者打洞,估計被抓起來的可能性很大。”唐雲馨看著這幾個大土包說。
“咱們先找個陰涼地方休息一下,熱死了,再下去就中暑了。”我熱的是在受不了,現在10半,算是夏天的太陽最毒的時候,自己又圍著這個高大的王陵繞了這麼大的一個圈。
兩個人走下王陵,找到了一棵大榆樹,榆樹下有好幾塊大石頭,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