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
而即位為宣武帝的蕭劍秋,也表現出了一代名君應有的氣度,寬待了離開自己的大軍、從涼州狼狽逃回的燕字世家家主燕南天,讓其繼續主持燕家軍的作戰,並且宣佈將實行犧牲相當部分皇室權力的憲政來爭取諸侯們的支援,終於在最短時間之內雲集了天下各路諸侯五十萬大軍,發動了反擊,誓死收復失地。
這個時候,更令人欣慰的是傳來了已經在三方諸侯決戰中獲取決定性勝利並且攻入巴蜀的聖龍帝國西北定涼侯對全天下的宣言:風雨軍北線將止步於昌化,南線將止步於巴蜀,放棄對於聖京和荊州乃至整個中原的圖謀,並且不計前嫌派遣北伐先遣軍遠離自己的領地投入河北戰場,同包括宿敵燕南天在內的各路諸侯一起並肩作戰,共同抵禦呼蘭人的入侵。
這道宣言,讓全天下的有識之士總算鬆了一口氣,聖龍帝國內戰分裂的危機暫時過去,神州的各方勢力在呼蘭人的威脅之下終於達成了和平與同盟。
風天華便是這支北伐先遣軍的統帥。
這是一支為數三萬人的精銳部隊。剛剛經歷過生死決戰的風雨軍,實則已經是元氣大傷,然而風雨還是咬著牙從各軍之中抽調了最為精銳的部隊組成了北伐先遣軍,只是規模卻只能夠控制在三萬人而已——這已經是當時承擔著聖龍帝國面對呼蘭的三分之二以上防線,同時主力還正在平定巴蜀的風雨軍的極限。
這樣的規模,顯然不適合派遣按照聖龍軍制應該統率五萬人的統領,為了避免暴露風雨軍實力受損的現狀,便只能夠選擇都尉一級的軍官。而這些中層的軍官之中,最有能力的李逸如此時正遠在印月戰場,於是無論聲望還是能力都出類拔萃的風天華便在雲濟的推薦之下,當仁不讓的擔當此任。
於是,在“大好河山豈容胡虜猖狂”的雄壯誓言中,風天華統率著三萬涼州子弟,遠赴千里之外的燕趙,成為聖龍聯軍中活躍的勁旅,熱血拋灑在了異鄉的戰場之上,留下的是生命的絕響。
三月的燕趙大地,依然寒風刺骨。在這片充滿著慷慨悲歌土地之上,歷來都不乏輕生死重然諾的豪傑,如今更是用生命和鮮血,保衛著自己的家園,一如既往的向全天下展現著自己的英勇和不屈。
只不過,這一次血染疆場的,不僅僅是幽燕子弟,還有來自中原、江南、西北天下各處的健兒。
在聖龍帝國的東北一角,如今絞動著的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生死較量,攻守雙方的百萬大軍,還有更多難以計數的百姓,紛紛捲入了這樣一場悠關存亡的決戰之中。
沒有了地域之分,沒有了鄉黨之別,也沒有了往日的恩怨糾葛,來自聖龍五湖四海的男人們,唱著激昂的戰歌,扛著殺敵的兵刃,邁著堅定的步伐,匯聚到了這片蒼茫的大地,身體內流暢著的一脈傳承的血液讓他們一見如故,共同的祖先和文明讓他們凝聚成拳,儘管安逸封閉的生活已經讓他們開始沉淪,儘管帝國的衰弱已經讓他們開始分散,但是此刻,面對著北方所向披靡的呼蘭鐵騎帶來的滅頂之災,他們終究還是復甦了祖先的尚武,毫不畏懼的勇敢前進,不但擋住了入侵的敵人,甚至發動了凌厲的反擊。
河北諸州節度使燕南天、都指揮使張兆統率剩餘的燕家軍主力二十萬為東路自雄州直取涿州。
宣武帝親自任命國丈鎮北大將軍卓不凡為中軍統帥,集合齊魯公孫世家、揚州刺史秦鳳鳴諸部十五萬兵馬直取蔚州。
卞州留守上官明鏡會合風雨軍北伐先遣軍、江南令狐世家、韓陵太守朱全、晉陽留守章翔、嶺南節度使杜紹權各部十五萬人逼近應州。
三軍約定分進合擊,會師於幽州城下,一舉收復被奪取的國土。
一路之上,大軍所向披靡,幽燕的百姓紛紛奔走相告,夾道歡迎,挑著的擔子送來的不僅是衣食,還有河北父老對於朝廷王師的盼望和忠誠。
雄州收復了,蔚州起義了,應州攻陷了……,一個又一個的州縣失而復得,一塊又一塊的失地重新返回聖龍的懷抱,過了岐溝關,過了固安,過了涿州,放眼北望,幽州的城樓已經隱約可見,幽雲關的鐘聲也已經依稀傳來,呼蘭人節節敗退,戰士們已經憧憬著勝利凱旋的榮耀和自豪。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傳來的卻是“撤軍”的天子召令。
“可恨!”
所有的戰士木然,所有的戰士落淚。
“呼蘭國師張仲堅親率主力二十萬,竟然一直囤積於涿州東面的陀羅口隱忍不發,眼睜睜的看著城池一個接一個的失守,部下一批又一批的傷亡,就是無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