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警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三人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一里半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天的聯絡訊號是,發現敵軍舉一幟,接近警戒線舉兩幟,進入舉三幟,向城市而來舉四幟,接近城郊舉五幟,晚間則以火代幟。
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定三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警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範圍內的城外地物一律剷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
當戰爭來臨時,守城的通常密度是正規兵每一點八四米一人,徵集的百姓每二點三米一人。徵集百姓中的成年男子擔任兵員,佔百分之五十的成年女子負責工程作業和運輸戰材,剩下的老弱擔任後勤雜務。
武器配發則按照每五十至九十米設拋石車一座,每二十米存放修補城牆工事的柴捆二十捆,每四十五米設定鍋灶、水甕及沙土,每四米存放弩、戟、連梃、斧、椎各一把,及一些石塊和蒺藜等的原則。
人員或武器不足時舉旗為號,蒼鷹表示需要敢死隊支援,雙兔表示需要大隊人馬支援,狗表示需要補充遠射兵器,羽表示需要補充格鬥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戰器材,白表示需要滾石等等。
可惜,如此完美的城防部署,在短短几天裡連續發生的攻防戰中,都沒有用武之地。
首先是阿育王朝的芨多王子,在接替了巴巴拉的城主之位後,貪功冒進,結果中了風雨軍的伏擊,還沒來得及發揮這些部署的威力,就潰不成軍,讓風雨兵不血刃的進入了居薩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