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李逸如恍然大悟,突然間明白了風雨為什麼總是向自己強調政略的重要性,高瞻遠矚、考慮到各種非戰因素的戰略、政略決策才是真正取勝的關鍵。
而具體的戰術運用,不過是在大前提已定前提下,儘可能的多獲取一些收益和少蒙受一些損失罷了。
一個人的軍事才華再出色,也不過是戰場上的英雄,只有像風侯這樣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囊括天下的王者吧!
少年暗自定下了自己奮鬥的目標。
風雨也很是滿意的用馬鞭返身,輕輕拍了拍若有所思的少年的肩膀。
出奇兵攻取印月的一個目的,就是讓阿育王認為自己力量薄弱,而不至於馬上採取焦土戰略,否則還真是讓自己吃不消。
不過阿育王真正的敗筆倒不是在這裡,而是他先前遲遲不肯出動拱衛京畿的禁軍——這些軍隊離自己很近,如果早點出動的話,自己可就不是一般的麻煩了。
這裡面除了小看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吧。
想到這位叱吒印月半島達四十年之久的英雄,最近的一次親征也是在七年之前,歲月的流逝,是不是已經消磨了昔日戰場強者進取的銳氣和強橫的霸道?
那麼若干時日之後,自己會不會也步入他的後塵?
“風侯,那個城主招供說阿育王在十天前就調集了重兵入侵尼國了!”正在此時,歐仁策馬跑來報告這個訊息。
如今對於風雨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想方設法知道阿育王朝的動向。
在這個人地生疏的地方,風雨軍確實不再像以前在聖龍那樣如魚得水了,風雨感受到這裡居民的敵對意識。
事實上看著大路兩旁那些印月人眼裡閃過的幾許漠然、幾許仇恨的眼光,風雨也已經明白自己有些一廂情願了。
由於在聖龍龐勳起義的一呼百應,使風雨想當然的以為有著嚴苛種姓制度的印月,也一定會有人願意追隨自己揭竿而起。
但實際情況卻讓風雨大失所望,人們在還可以勉強生存的時候,顯然更願意維持現狀,而佛門宣揚的來世無疑更加重了這一傾向。
而且風雨固然利用了宗教熱情,促使高唐積極的參與了這場戰爭,阿育王也同樣利用了宗教情結,號召了印月佛教徒奮起保衛佛門;再加上自己屬於入侵者,更使得百姓站在對立的一面,仇視著侵入自己家園的強盜。
正是由於如此原因,風雨軍在這塊土地上猶如聾子和瞎子一般,無法掌握實際的情況。歐仁的這一報告至少是讓風雨鬆了一口氣,知道了自己原先的戰略計畫正在按照預期的目標進行著。
看來自己在政治上還是不夠成熟!
面對如此形勢,原本以為此次西征一定可以順風順水的風雨,終於領悟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稚嫩。
不過他並沒有很沮喪,因為阿育王朝還有一個看似強項實則致命弱點的地方,被他抓住了:阿育王朝統治的印月半島,就如同聖龍統治的神州一樣,廣袤的疆域吸納了龐大的軍隊。
如此龐大的軍隊被迫分散在如此遼闊的國土上,消耗著龐大的財產,也消耗著國家的實力,如果是平時鎮壓民眾和地方叛亂,還綽綽有餘,但是面對外來大軍的入侵,就常常會捉襟見肘。
阿育王既然已經侵入尼國,勢必被牽制住了大批兵馬,這也使得他看似龐大的軍隊在鎮守各地之餘,實際上也拿不出多少軍隊來圍剿風雨軍了。
當然,面對著一個龐大的國家和龐大的軍隊,僅有三萬餘人的風雨軍,實在是很弱小,猶如巨浪中的一片孤葉,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
在認真聽完了歐仁的稟告後,風雨瞭解到至少二十萬的印月大軍按計畫被引入了尼、錫、丹三國,在那裡他們將很快同洛信統帥的四萬風雨軍和十五萬高唐僧兵相遇,這就決定了龐大的阿育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馬——而且是精銳的兵馬,將無法及時回來保衛自己的家園。
於是,一個大膽的決定突然在腦海中誕生:“我決定西進,你們看怎麼樣?”
“高明!”
“我們不去同孔先生他們會師了嗎?”
李逸如和歐仁幾乎在同時開口,但是所說的話完全不一樣,後者根本還沒有明白風雨的意圖,前者卻已經聞絃琴而知雅意,流露出理解和崇拜的目光。
風雨不由嘆息了一聲。
歐仁追隨自己時間最長,又是歐靜的弟弟,說到關係的親密,比李逸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統帥的能力上,風雨卻不得不承認李逸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