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真正的“中國流”,但已極為接近。出現在正式記錄中的第一個“中國流”佈局範例是一九六一年第七期日本業餘本因坊戰決賽,對局者是原田實(黑)對西村修,黑棋的前三手正是標準的“高中國流”。
一九六零年,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我國年輕棋手陳祖德剛剛進入國家集訓隊,在那個時期,我國的圍棋水平還很落後,中國棋手的總體水平與日本業餘強手比較接近。在和日本職業棋手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之後,陳祖德發現日本職業棋手普遍理論基礎紮實,盤面判斷準確,大局觀強,中國棋手若是採用穩紮穩打的戰術很難從日本棋手那裡找到機會,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棋局匯入複雜多變的戰鬥格局,如此,才能夠儘量發揮中國棋手戰鬥力強的特點。
所以,那之後陳祖德有意識地在自已的對局中儘量採用對角星佈局,透過這種地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座子佈局,陳祖德在對外交流比賽中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
然而這種佈局也有其侷限性,比如對方若想破壞這個佈局非常簡單,只需在他佔到右上星位後直接佔據左下角既可,對此,黑棋可以說沒有任何辦法。
怎麼樣才能找到一種適合自已的佈局呢?陳祖德一直在苦苦的琢磨。
正所謂蒼天不負苦心人,不能確切地說到底是看到過原田實的那一局棋產生了靈感,還是多年修行,一朝得道,總之,陳祖德發現了這一違反當時圍棋理論佈局手法的威力。
在其自傳體小說《超越自我》中陳祖德曾經提到研究過日本業餘強手的佈局,但沒有提到是否曾經從某處看到過“中國流”。正如數學史上英國的牛頓和德國的萊不尼茲,兩人互不相識,靠各自的研究分別發明(或發現)了微積分。
也許,這正應了一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
自發現這一有力的佈局之後,陳祖德和他的隊友們對這一佈局進行了相當深入而詳細的研究,進而發展成為一套與眾不同的佈局系統並應用於實戰:在一九六五年的中日圍棋團體對抗賽中,所有中國棋手不論執黑還是執白,一律使用這一之前在職業棋手中極為罕見的佈局手法,雖然因第一次在對日正式比賽中使用,其成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但中國棋手這一獨特而又整齊劃一的運作給日本棋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併產生了興趣,一九六六年下半年島村俊宏九段訪華後在日本國內比賽中頻頻使用“中國流”獲得很好的成績,從此,‘中國流’開始在日本乃至世界棋壇廣為流行。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流”這個名稱是從日本叫出來的(雖然現有記錄顯示日本業餘棋手最早下出這種新型),正說明日本棋界充分肯定了中國棋手對此佈局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秀策並不是“秀策流”佈局的發明者,最早下出“秀策流”連同著名的第七手“小尖”的也不是秀策,但最早對此佈局進行系統研究並在實戰中大量應用的是秀策,“秀策流”名之無愧。所以,基於同樣的道理,將這一佈局體系稱之為“中國流”名之無愧。
中國流佈局最鮮明的特點是:以星小目的配合為基礎,迅速向邊上擴充套件地盤,在圍空速度上壓倒對手。當對方不得不進入黑陣時,則透過攻擊來取得主動。
曹月軒今天使出這一佈局,目的就是發揮自已靈活多變的特長,早早在佈局階段便把對手落下。
第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鬥智
中國流佈局歷史悠久,相應的,自中國流佈局誕生日起關於如何破解這一快速有力佈局的研究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被大多數棋手所認可比較有效的方法是佔左下小目,其理論依據是:假如黑棋第五手棋在右邊連片的話,則白棋接下來左下大飛或小飛守角,這樣一來,棋盤下方的價值相應變低,有利於遏制中國流強調兩翼張開的快速佈局策略,而若黑方搶先掛左下角,那麼白棋便有了在右邊分投右是分角的選擇餘地了。
當然,這種說法只是從純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事實上,不論黑棋是不是將中國流繼續下去,最終取決棋局勝負的還是對局雙方的實力和對棋局的理解,實戰資料也表明採取這種策略的對局勝率並不比其他佈局更高,所以,也有很多人將這歸於棋手心理問題。
小飛飛這盤棋走的是二連星,這也是最常見對抗中國流的方法之一,其主導思想是利用二連星位一手佔角,位置高,易於向邊路擴充套件的特點和中國流拼速度。
接下來白棋比較常見的下法是多外側掛右上星位,佔左邊星位構成三連星,或是直接佔下邊星位大場,另外,先在四路大飛斜掛和對方單關守角後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