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才有吳清源在日本顯赫一時的榮耀,以擂爭十番棋為舞臺,將日本當時所有的一流高手一一擊敗,改變手格,稱霸日本棋壇三十餘年,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日本棋壇上叫作‘吳清源時代’,而吳清源本人也被稱為“昭和棋聖’,‘十番棋之王’,大家要知道,在當時‘棋聖’還不是新聞棋戰的一種,而純粹是一種最高的榮譽稱號,用來表達大眾對棋藝最強者的尊敬,吳清源以異國人的身份用自已的堅強實力贏得眾多棋者的尊敬,其難度之大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事情已經過了近一個世紀,但現在談及此事,依然會讓我們這些從事圍棋工作的人感到熱血沸騰,心情彭湃。
國運興,棋運興,進入了新中國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圍棋運動也逐漸復甦起來,雖然歷經十年浩劫,但還是湧現出陳祖德,吳淞生等可以和日本普通一流棋手進行對抗的年輕棋手,而第二代的代表聶衛平的橫空出世,更使中國圍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圍棋代表團在數次兩國交流賽中取得勝利,而聶衛平本人也在連勝高川秀格,藤澤秀行,石田芳夫等著名高手之後成為中國圍棋名符其實的第一人,也正是因為他出色的戰績,才促使“中日圍棋擂臺賽”這一前所未有的國際比賽形式誕生。
本來,日本棋院舉辦這一比賽的初始目的是為了向世界表明,雖然中國圍棋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新一代棋手的實力也越來越強,但在代表一國圍棋最高水平的職業棋手當中,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厚度上和日本圍棋還有著很長的一段差距。所以,當時的計劃是隻搞這一次比賽,只要日本獲勝,後面的比賽便不再繼續。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對中方獲勝表示難以實現,如日本媒體隨機調查兩千多名讀者,結果只有七個人說中方有可能獲勝,而這七個人無一例外,都是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方的調查雖然要高上一些,但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覺得有希望,因此,可以說這次的擂臺賽是在一片絕望的聲音中展開了戰鬥。
但聶衛平的傑出表現將這所有一切的懷疑和絕望徹底擊碎,擂臺三連勝,背水之戰,出人意料地將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澤秀行三位日本棋壇赫有名的超一流棋手全部打落馬下,將首屆中日擂臺賽的最後勝利攬於手中。
大失所望的日本棋院當然不甘心圍棋最強國的稱號就此失落,原本打算只舉為一屆的比賽也改變初衷繼續搞了下去,希望在第二屆的比賽中挽回顏面,但聶衛平以他高超的技藝和大無畏的氣質牢牢地把守住最後一道大門,將日本棋手一次又一次的反撲擋在門外,用十一連勝的戰績當之無愧地成為中日擂臺賽上的英雄。
在一九八四年之前,中國棋院官方統計,中國圍棋人口約有一千多萬,而在中日圍棋擂臺賽之後,這個數字已經變為三千多萬。這個數字的變化足以說明聶衛平對我國圍棋發展的巨大貢獻。
然而,隨著韓國圍棋的興起,世界圍棋的格局在短短數年之內就被改變得面目全非,曹燻鉉,徐奉洙,劉昌赫,李昌鎬,韓國圍棋四大天王輪翻出擊,以他們所特有的韓國流棋風橫掃世界棋壇,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世界大賽冠軍,特別是李昌鎬,以弱冠之年卻挑起了韓國圍棋的大梁,稱雄世界棋壇十餘年,大小冠軍得了十多個,成為無可質疑的世界最強者。
在韓國軍團的強有力衝擊,中國圍棋,日本圍棋是節節敗退,只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雖然隨著時間的延續,韓國流的神秘之處漸漸被世人所瞭解,中日兩國棋手也逐漸開始了反擊,並在一些棋戰中取得成績,但總體而言,韓國棋手現在仍然在中,日,韓圍棋三強中排在第一位,儘管其優勢遠不似當初日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但不可否認,我們已經落後很多。
中國圍棋需要英雄,需要再次出現如吳清源,聶衛平那樣的旗幟,帶領中國棋手重新走出低谷,重現圍棋發源地所應有的輝煌!
百層之臺,起於壘土;合抱之木,始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大多數的運動類似,圍棋運動的結構也象金字塔一樣,最高一端是職業棋手,人數雖少,但卻代表著一國圍棋的最高水平;中間的,是為數眾多的圍棋工作者,他們起到承上啟下,向上推薦人才,向下普及教育的工作;而最下面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廣大的圍棋愛好者,他們是整座金字塔的基石,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我們無法想象這座金字塔能建得有多高。
在座的諸位,你們,就是這座金字塔中的一員,我希望透過這次暑期提高班的學習能讓成年朋友們在棋藝上所提高,在意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