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的總面積是9萬餘平方公里,約為中國的1,人口200餘萬,約為中國的七百分之一。
來到安曼後的兩天中,羅南多跟隨著比阿特麗斯的訪問團,連續走訪了數座位於安曼市範圍內的難民營。
房屋破舊、擁擠不堪,處處顯露著蕭條和破敗,道路和建築物破損嚴重,斑駁和破損的牆壁成了孩子們塗鴉的場所,這是一個與正常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21世紀的現代化在這裡尋不到太多的蹤影,這裡是被現代文明遺棄的角落,生活在這裡的人差不多一貧如洗,這種情況很糟糕,因為這些人已經在這種難民營中生活了半個世紀,至今也看不到任何出路。
訪問團在第一天到達的那處孤兒院,顯然是條件最好的一處難民營,或者說那裡已經不能被叫作難民營,而是一所孤兒院。
真正的難民營就是一個小社會,人們拖家帶口住在這裡,利用一切可能的東西為自己遮風擋雨。
在安曼南部數公里外的南安曼難民營裡,訪問團受到了管理難民營的“社會服務部”的蘇珊女士的熱情接待,透過她的介紹,訪問團成員知道了巴勒斯坦難民的大致情況:從1948年的中東戰爭開始,大量巴勒斯坦人陸續逃離家園淪為難民,除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約旦和黎巴嫩、敘利亞等周邊國家是接收難民最多的地方,共有約480萬難民,其中約旦收容難民人數最多,為200萬。
200萬的巴勒斯坦人,這對於約旦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因為約旦本國也僅有200餘萬人口。
由於難民人數實在太多,他們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幾十年來很多人已經逐漸融入當地社會,開始透過就業幫助自己生存下來,很多人也搬離了難民營,開始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目前難民營裡留下的很多都是處於貧困線以下的難民家庭,難民營的管理部門為他們提供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並接受富裕國家的捐贈。
約旦的難民營裡條件差嗎?生活艱苦嗎?
回答是肯定的,幾十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保持了一種原生態,他們是逃難者,只要能生存下來即可,不會考慮到花錢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約旦政府也沒有能力為這些難民做更多的改善,破損的建築設施基本上就一直破損著,時間久了自然就破敗不堪。
畢竟約旦在中東地區也是一個窮國,能夠為他們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不讓這200萬人餓死,已經很不容易了。
當然,在羅南多這種人看來,他的感觸並不是太深刻,最起碼約旦難民營裡的環境,比他想象中的逃難庇護所,要好了很多,他與那些來自於倫敦婦女團體的女性不同,說句不客氣的話,這裡的生存狀態完全在他認為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難民營裡的人們的穿著和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房屋破舊,但通水通電,有的屋子還裝有空調,街道上比較乾淨,一切都顯得很有秩序,就像是一個殘破的市鎮……
想一想羅南多來自於的那座中國小縣城吧!以及馬德拉島貧窮的昆塔法爾考街區!
實際上那些地方的生存環境,並不比約旦的難民營好上太多,充其量就是房屋的修繕情況要好一些,街道設施健全一些,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年久失修,天上下大雨房子裡面下小雨的情況。
這裡是難民營!從法理上來說是臨時的居所,雖然現實情況是難民們已經居住了數十年,但總歸這裡不是他們自己的家園。
比阿特麗斯一行人,以女性為多數,她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化的英國的女性們,在看到巴勒斯坦難民的現狀後,已經是兩眼發紅,**心氾濫了。
難民營內在街上走動的居民並不多,大多數是孩子們,他們對於這些外來者十分歡迎,並不怎麼害怕荷槍實彈的警察,有很多孩子圍在訪問團的周圍,好奇地東張西望,有些孩子在興奮地相互打鬧,附近的牆頭和屋頂上也有不少人影晃動,對著訪問團的英國女士們評頭論足。
在這樣的環境裡,詹姆…特倫斯和他的手下們是最緊張的,他們分佈在比阿特麗斯的周圍,警惕地注意著周圍的一舉一動。
話說,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當然不可能陪同比阿特麗斯走訪難民營,哈雅公主在第一天去往那座孤兒院之後,也沒有再繼續陪同,現在陪同在比阿特麗斯一行人身邊的是約旦政府的“巴勒斯坦部”部長阿齊茲先生,以及安曼市的市長埃勒穆克先生,這個陣容也足夠龐大了。
侯賽因國王為訪問團配備了足夠的警力,包括兩輛警車、兩輛吉普車和一輛軍用裝甲運兵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