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3 / 4)

小說:重生三國馬幼常 作者:風雅頌

。而且他和軍中諸將均交好,魏文長、文仲業自不必言,就連馬孟起將軍也對他讚不絕口。你說這樣一個人,我們是不是要小心呢?”法正苦笑道。

孟達聽了法正的話,陡然間感覺一股寒流遍佈全身。回想起來,這些年來自己這些關隴士人自從投奔劉備之後,雖然也算是春風得意。但是一直以來,荊州士人都是穩穩地壓著己方一頭。現在聽法正這麼一說,孟達似乎一瞬間看到了黑暗之中,馬謖那看似人畜無害的臉上,一雙銳利的眸子正在盯著自己看。

擦了擦頭上的汗珠,孟達還有一個問題沒想明白:“孝直啊,你既然早知道這馬幼常如此陰險,為何不及早下手呢?”

“唉,一來這馬幼常行事小心,很難找到他的茬子;二來先前我們都是在漢中,並無根基,一旦衝突只怕再難見容於主公。如今我等已得關隴之地,迴旋的餘地自然是大了一點,再者,這馬幼常千算萬算,終於是出現了一絲紕漏,只要以此為突破口,不愁不能扳倒他!”法正微微一笑,這才開口道。

“紕漏?”孟達有些不解地道,卻聽得法正繼續道:“此番馬幼常為了充實隴西之地,進言主公遷徙武都氐人至此。近日來蠻漢雙方衝突不斷,可謂是勞民傷財。你此番前來查察地方,回去之後可據實啟奏。然後聯絡同僚,就以這勞民傷財的罪名,好好地參一下這個馬幼常。主公素來以仁德著稱,馬幼常既然行此不仁之事,只要以此為契機,不愁參不倒他。再者,馬幼常私行‘考舉’法,有違祖制,更令各大豪族頗為不滿。子度以此聯絡各大宗族,必可一舉成功!”

“明白了!”孟達這才明白法正把自己弄過來,原來為的是這一件事。念及與此,孟達對法正的深謀遠慮更是佩服不已。當下二人計議良久,法正又是細細地指點孟達,回去之後要聯絡哪些人,該怎麼說服他們,待到孟達一一記下,這才徹底地放下心來。

數日後,孟達完成了劉備交託的任務之後,回到了漢中南鄭。與此同時,一股暗流開始慢慢湧動。

數日之後例行的漢中王朝會上,左尚書僕射張松上奏,稱‘試舉’之制有違祖制,於理不合,還請中止。張松上表之後,立即便引起不少贊同之聲此外。此外,衛尉龐羲、等人也是先後上表,稱前番遷徙武都郡氐人前去隴西,引發了兩地漢氐之人頗多衝突,不僅未能按照預想的那樣充實地方,反倒引起了動盪,實屬勞民傷財,與漢中王一向的仁德之心不甚相符。因此還請罷免始作俑者馬謖的官職,交付有司定其罪行,以謝天怒人怨。

這兩件事一出,一時間漢中國的所有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了馬謖,這位剛剛在街亭立下大功的年輕的漢中王軍師身上。

第七十六章 來勢洶洶

“‘考舉’之法雖非古有,但利於選賢任能,擢拔寒門才俊入仕,正是功在社稷千秋之制!”劉備的漢中王府中,諸葛亮那嘹亮的聲音傳來,久久迴盪。

“昔日朝廷以察舉、徵辟舉士,負責察舉、徵辟者,多半皆是各州郡的名望士族,而被‘舉’、‘闢’者,十之**亦是出身士族,在此之間難保不會有營私舞弊、任親排賢之事。況且士族中雖賢能倍出,但寒門庶族中亦多英才。故僅僅依靠這‘察舉’、‘徵辟’之法,尚不足為大王廣覓賢能。長期以來,朝廷選拔官員所採用的都是徵辟察舉制度,士族門閥憑藉這一制度,為其門生子弟的入仕大開方便之門。而寒門子弟想要透過徵辟察舉入仕,可謂渺茫之極。”。

看著眼前一臉不屑的某些人,諸葛亮繼續開口道:“而自考舉制推行以來,短短六年時間之內,已經選拔任用了上百位寒門學子,這在過去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這些寒門子弟出仕為官後,無論是在朝中,亦或是在地方郡縣,多半政績斐然,深浮民望。如今,‘考舉制’已經成了荊、益、交三州寒門子弟的最大地希望所在。一旦將其取締,試問三州寒門子弟,又將如何一展所長?”

當初馬謖整出這個考據法的時候,諸葛亮是第一個支援的。諸葛亮雖說是出身徐州豪門,但是他自幼流離失所,飽經坎坷。受盡了世間的炎涼,對利於寒門學子出仕的‘考舉制’最為認同。正是因為這些人的支援,劉備才最終下定決心付諸行動。而事實上,由於考舉法對士族門閥的利益。無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定的觸動,當年剛剛開始推行時,其實就曾有過一些反對之聲。不過因為劉備聲稱這只是作為“察舉”的補充,並沒有從根本上觸痛士族門閥,加之確實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這些反對的聲音才被陸續壓了下來。

只是現在到了西川之後,當地的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