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笑了出來。
安逸王如何能不暢快,小王晟的一句話讓他茅塞頓開,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去做了,只要自己牢牢的把握住這一條,今後他琉求一脈就不會沒落了去。既然日灶對那些草原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東西,那麼,我就不賣,只換馬,而且是隻換好馬良馬,然後再將換得的馬賣給兵部或者各處御馬監或者馬場,這賺得的錢可比只賣日灶要多多了,還能因為給朝廷供應良馬而有不小的功勞。
中原一地,也不是沒有養馬,但是不管怎麼養怎麼培育,畢竟不可能有草原那麼好的草料來供應著,如果大批次的喂糧食,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而且,就目前而言,中原的好馬不多,想要靠這不多的馬來繁育出可以大量供應給軍隊使用的龐大數量,不算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光時間沒個百年都很難完成,馬可不比豚豬,一年可以一胎,一胎能有十好幾只,馬差不多要兩年才能有一胎,一胎只有一匹,這樣的速度,何年何月才能有可以供給大唐騎兵所用的良馬?因此,從草原買現成的成年良馬就是最好的途徑。
王況也是一直在愁這個事,茶葉,鹽和罐頭,王況早就和李世民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北方人要來買可以,但你得交十倍的稅才能出關,同樣的,各地關卡對那些販運東西北的商人盤查也很嚴格,所有出關的貨物裡,那三樣都要收取高達普通貨物十倍甚至幾十倍的稅,這就造成了在長安只賣不到百文的一斤裝罐頭到了關外,就要賣到一貫以甚至更高,要是大雪將路封一兩個月後,有那見機又肯冒險早到的商人能運了進來,就有可能賣到十貫以,比搶錢還厲害。
當然人家這也是將腦袋別在腰來謀這營生,想要在大雪消停後第一時間就運進來,不光要有能預知天氣的能力,還有可能因為一步走錯而導致整個商隊全軍覆沒,所以就是賣得再貴,草原的牧民們也沒話可說,而且,對於肯到草原的商隊,各部落都是禮遇有加,不肯加害於他們的,他們也都明白,如果不能保證了商人的安全,那以後還有誰敢冒險前來?是以,只要一經發現哪個部落哪一家敢打商隊主意的,這個部落這個家族就將成為全草原眾部族討伐的物件,絕不手軟的。
但草原人也不傻,你大唐對我們禁運限運鹽茶和罐頭,而鐵器則是絕不允許販運,那我們就也不肯賣給你們良馬,如此一來,兩邊互相限制,沒了鹽茶和罐頭,草原部族的人口增長就很緩慢,從人口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扳回一城,沒有足夠的人,就沒有足夠的兵來攻城;但同樣的,大唐沒有那麼多的良馬,就也組建不起足夠橫掃草原的鐵騎,因此這也就造成了事實草原部族攻不下大唐的城池,大唐鐵騎也沒法深入草原,兩邊僵持的局面。
如果大唐可以提早組建起一支十萬人的鐵騎,那麼就有可能在李世民還在世的時候橫掃草原甚至將安息大食都納入大唐治下,這比起等到李治小子臺後再行事對大唐有利多了,李治小子也是個狠角色,但他的弱點就在於耳根子軟,而且又是沒有李世民那樣長年征戰的經驗,謀略膽色比李世民要差不少去,所以在他位的時候,雖然糧草豐足,其取得的戰績比起糧草不足時的貞觀時期還要少不少。
也正是因為李治小子的耳根子軟,沒能將北方的威脅扼殺在搖籃中,這可不是王況那種打落水狗就要打死的性格能接受的,在王況看來,大唐皇朝滅亡之後的長達六十年之久的中原動盪,在一定程度,李治要負一定的責任,那六十年的動盪根源,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深深的埋下。當然了,真正要負起更大責任的,應該還是武媚娘,別看她也搞了個所謂的“之治”,但在對外關係,卻是縱容多過強硬。只是呢,既然武媚娘已經被王況列入了必須拉下馬來的名單之,就不用再考慮她了。
廖小四肩負著培育良馬的重擔,他在朝廷允許他用任何的代價去收購良馬這麼有利的條件下,收來的所謂良馬卻不是草原最好的馬種,更別說跟西域的汗血寶馬比了,說是良馬,不過是和中原的馬相比而已。本身起步就低,想要在幾十年內培育出一等一的馬,其難度之大,王況都不覺得有什麼希望,只不過是他一直不敢將這中擔憂掛在臉,沒得打擊了廖小四他們的積極性,反而是廖小四他們稍微有一點成績,都不吝誇讚的,就是想要他們保持著昂揚的鬥志。
其實廖小四也不是沒有成果的,他派人到草原去買馬,還是有不少部族和大唐關係密切的願意賣給他馬,但那也只是少數,靠那點馬是成不了氣候的,遺傳學有個奠基效應,說的就是當某個特性佔了多數的時候,其後代出現這種特性的機率就非常的高,而如果這個特性佔的比例不高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