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2 / 4)

小說:食王傳 作者:津鴻一瞥

有一個jīng明的,就有兩個jīng明的,有兩個就有三個,只是半個月的時間,長安的椒鹽就幾乎達到了一瓶難求的地步,林家鋪子外面,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在那排隊等侯,而作坊裡的訂單,已經排到了chūn末,見這勢頭不好,王況乾脆讓山外山也賣起椒鹽,對外宣稱就是jiāo了一大筆的學費學來的,同時行軍餅坊也chōu調了一部分的人手,安排做起椒鹽來。

林家鋪子的椒鹽和富來客棧的一樣,都是打著“富”字標記的,山外山則打上自己的“山”字標記,不過另有註明,採用富來客棧的椒鹽配方。至於行軍餅坊,則直接打上一個大大的“唐”字,普天之下,如今也只有官家作坊才有資格打上“唐”字標,而且行軍餅坊出品的,必屬jīng品,這個已經是被公認了的,從行軍餅,到琥珀糖,再到後來得到罐頭的授權而生產出來的罐頭,無一不是搶手貨,因此椒鹽的銷路也不用愁,並且行軍餅坊還有個官方背景的優勢在。

讓商人們感到林家鋪子做人厚道的是,無論椒鹽如何的暢銷,價格楞是一個子也不提,如果有商人從林家鋪子這裡買了椒鹽回去後轉手就高價賣出,被林家鋪子知道了,這個商人從此就再也別想從林家鋪子這裡拿到任何的貨物,哪怕高出一倍十倍的價錢也不行。

在此風cháo的刺jī下,長安許多家的酒樓食肆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椒鹽,椒鹽的成分並不複雜,只要請了那舌頭靈敏,味覺奇好的人來加以品嚐分辨,主要的成分也都能列出來,所差別的無非就是個做法流程及配比關係而已,因此,這些新推出的椒鹽在味道上和林家鋪子他們幾家推出來的略有差別,有的偏香,有的偏鹹,有的偏麻。

還有人也想學了山外山出高價來建林酒樓學椒鹽,但一聽說學費高達五千貫,就退縮了,五千貫都夠他們在長安的好路段買個大宅子了,而現在推出椒鹽的已經有那麼多家,只有那幾家的貨是供不應求,而其他家的貨則銷量一般,他們犯不著冒這個風險,還是用自己推演出的配方的好。

從朝廷公佈了回鶻人的國書之後到過年的一個月時間裡,林家鋪子,山外山,行軍餅坊是加班加點,一共銷售出了三十萬瓶的椒鹽,一瓶一兩,算起來就是近兩萬斤的椒鹽,其中許多因為包裝用的竹管不夠用,那些買家等不及了,要求直接用油紙包了的,價錢一樣,不然這三十萬瓶的椒鹽就要耗費起碼三萬根的竹子,三萬的竹子不多,但難就難在要做成可以裝一兩的椒鹽,還要能密封得住,一個熟練的匠人一天最多隻能做十個,三十萬的話,一百個匠人就要做一年,一時間哪裡找來那麼多的人手?

不過也正是因為椒鹽的熱銷,在京畿一帶竟然也催生了一mén新興的手藝人,那就是給各大酒樓雜貨鋪專mén做竹筒的行業,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來訂製,反正竹子的品種多的是,從比筷子還細的到和一人的大tuǐ不相上下粗的品種都有,按不同的容量要求選用不同的竹子便是了。

而這些匠人如果在沒訂單的閒暇之餘,竟也琢磨起了利用竹子來做出各種的容器,從水壺到筆筒,幾乎可以說,只有顧客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如此一來,竹子的需求就日益的擴大,引得許多地方的農戶開始在房前屋後不適合種地的地方,都種上了竹子,當然也只限於適宜種竹的地方,不適宜的地方,比如說常年少雨水的地方,那是肯定種不起來的。

一瓶椒鹽引發的產業大變革一直持續到了貞觀十五年底,足足一年多的時間,這才稍微的平衡下來,這讓朝廷更加認識到了新技術所帶來的好處,對出境者的盤查就更家的嚴厲起來,這是後話不提。

也是在年底,張三被王況輾轉了幾個地方,戶籍也被魏小五用了當初高三在福州用的辦法,全部改過,在上面完全的看不出任何與長安車馬行有關連的地方,然後,人就被送到了長安,王況給張三謀了個流外九等的建安侯府輦者的身份,以後就專mén幫王況趕馬車,正式的當起了王況的隨從。

輦者不同於一般的馬車伕,這個職位還是以前chūn秋時期就一直有的,就是為王公貴族駕馭車馬尤其是戰車的人,比如說幫李世民加皇輦的也是輦者,不過品級達到了從六品上罷了。現在的戰爭已經不使用戰車,但輦者的職位還是保留了下來,所以輦者和車伕的身份就如同是一個是國家配的司機,一個是自己請的司機,一個是公家人,一個是sī家司機的地位,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而經過黃大的測試,張三功夫也有一點,三五個人近不了他的身,雖然遠不如黃大,但是這已經足夠了,人沒辦法十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