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凜冽的寒風在空中飄舞著,院牆上白絨絨的一層,院子裡卻因剛剛打掃過,而露出了地面鋪著的小徑。一個年約十七八歲的青年,正獨自在小徑徘徊。看他容貌,頗為俊朗,只是英挺的劍眉此時微微蹙起,雙唇緊抿著,似乎在想著頗為煩惱的心事。若是不知道的人,多半會以為青年正在為情事煩憂,然而只有這位面白無鬚,身材欣長的青年自己知道,他是在為家族的未來擔憂,在為如何取捨而煩惱。
青年姓陸,單名議,字伯言。他所在的家族,在江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乃是“吳四姓”之一的陸家,在當地乃是首屈一指的大族高門。然而自從廬江戰亂之後,這個龐大的家族已經陷入了衰敗之中。
興平二年,孫策攻陷廬江,這一年在吳郡躲避戰禍的陸議年僅十二歲。陸議的祖父陸康時為廬江太守,作為太守陸康是非常稱職的,得到了廬江郡軍民的一致愛戴。那時陸議雖然因為父親早喪,而一直跟隨陸康,在皖城讀書,但隨著陸康與袁術交惡,為避免家族蒙禍,陸康便將他送回吳縣。若非如此,陸議早晚會像祖父陸康一樣,被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僚步入仕途,繼而靠家學與勢力立身立業,成為名臣,享譽天下,終此一生,得一個諡號。
不幸的是,袁術派來了孫策,圍攻廬江兩年,陸氏宗族百餘人歿亡過半,陸康也在城陷之後一個月內病逝。從此陸議的人生改變了,過往一切光環全部被剝奪。作為失敗者,被監視,被提防。陸家,便這樣從高門大族逐漸落敗。
對此,陸議的心底埋藏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