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嘆。
稍微減殺了官匪們的驕橫以後,趙羽將重心放到了爭取外援上,他利用電臺,跟重慶方面頻頻溝通,希望******親自下令救濟,爭取河南的民心。
“委座,如果不能及時賑濟大災,則河南必然如黃泛區一樣,成民國政府政治重大傷疤,”
“委座,如果不能救濟災民,民心盡失,縱然有百萬精銳留置河南,失去地方支援,也必然孱弱不堪,再無鬥戰之力,與日軍之政治性救濟災民相比,我方做法殘忍愚蠢無比。”
趙羽擬定的電文,痛徹肺腑,嚴肅犀利,指斥大政錯誤。
其實,趙羽也下了決心,如果重慶政府無可救藥,他將馬上返回山西,參加八路軍,不再幫助國民政府一絲一毫,讓抗戰的勝利更快一些,讓抗戰後的內戰國民黨方面慘敗得更早一些!
好多電報以後,******親自擬電,向趙羽透露了他的戰略構思,“河南地處前沿,遭受日軍壓迫嚴重,隨時可能不守,所以,傾注全力救災,效果不唯正面,還可能資敵。”
趙羽馬上明白了,歷史上,國民政府救災遲緩,導致大災荒的原因,根本在於戰略考量悲觀,隨時準備放棄河南,恨不得將河南直接砸爛,讓日本人佔領以後,也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這是變相的“焦土政策”。
趙羽恨透了這和腐敗無能的國民政府。
十二萬精銳大軍,圍殲不了土肥原師團的兩萬人,不得不炸開花園口淹敵,結果淹死自己八十九萬,災民上千萬;長沙大火,緣於風聲鶴唳,自我驚擾,禍害百姓三萬餘人;現在才明白,歷史上的河南******,也是國民政府的一種有意識戰略選擇!
哼,這個選擇,餓死幾百萬人不說,那種政治影響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消弭的,抗戰後期,豫湘桂戰役之河南決戰慘敗,民眾協助日軍圍攻國府軍,抗戰勝利以後,北方民眾一起擁護共產黨,逐鹿中原,人心已經悄悄挪移。
趙羽並非為國民黨惋惜,而是痛恨他們這樣笨蛋,白白讓幾百萬百姓成為犧牲。
他立刻擬電文,向蔣委員長表示,河南一定能守住,而且,還能發展,國府應該在半年之內,將河南建立成為反擊日軍的中部根據地,以第一戰區兵力,肆意出擊,痛擊日寇,將日軍在華實力範圍,一舉截斷。
他保證自己可以協助湯恩伯等,迅速攻克開封,收復黃河兩岸失地。
“山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