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部分(2 / 4)

小說:鬼咒 作者:敏兒不覺

個鬱悶。

李偉年和狄雲不知情,問道:“葉孤帆,怎麼你今晚有點不對啊?”

“沒有啊,沒有啊。”葉孤帆嘻嘻一笑,看著李偉年,道:“李大爺,你這幾天,有沒有給我們掌教真人打電話?”

“怕他罵我,沒打。”李偉年搖頭說道。

“現在沒事,你打一個電話給他,問問他算出來沒有,那天銅鼎裡的紫氣,究竟飛出去落在什麼地方,被什麼人吸收了?”

葉孤帆覺得,那一道紫氣,應該是直飛武則天的乾陵的。如果幕後老鬼就是武則天,那麼,那一道紫氣,也就是被武則天吸收的!

李偉年點點頭,撥通了萬書高的電話。

電話那邊,萬書高說道:“我正要打電話給你們,告訴葉孤帆,那天他叫我算的紫氣落在哪裡,我起了一卦。根據卦象的顯示結果,吸收那道紫氣的,不是人,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妖……”

“掌教真人,那是被什麼東西吸收了?”葉孤帆忍不住,搶過電話問道。

“石頭,一塊石頭,吸收了那道紫氣。”萬書高說道。

石頭?葉孤帆一呆,這和自己先前猜測的結果,相差太大啊。

“掌教真人,那塊石頭的方位,在哪裡?”葉孤帆又問。

“具體位置不清楚,大致的方位,也在陝地咸陽一帶。”萬書高說道。

石頭,陝地?葉孤帆掛了電話,實在想不起來,為什麼那道紫氣,會被一塊石頭吸收去!

這塊石頭,和武則天又有什麼關係?

百思不得其解,葉孤帆無聊至極,用手機胡亂搜尋。

鍵入武則天、銅鼎、成都三個字,然後一搜尋,葉孤帆又是一呆!

現在,葉孤帆知道銅鼎裡面的成都,是什麼意思了。

鼎,是國家的重器,王權的象徵,甚至,是華夏民族的象徵。禹王九鼎,是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自古以來,制禮作樂,就是帝王的喜好。史載,武則天也曾經重鑄九鼎。

武則天君臨天下以後,享明堂、置七寶、封神嶽、作大樂、鑄九鼎。是因為禹王九鼎消失已久,武則天知道求不得,於是自己下令鑄造。

神功元年四月,即公元697年,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

其中,最大的叫做神都鼎,名號永昌,高一丈八尺,容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都,均高一丈四尺,容一千二百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

鼎成以後,武則天曾經打算用黃金來裝飾一下。但是手下的大臣姚濤說:“九鼎神器,貴於天質自然。且臣觀其五采煥炳相雜,不待金色以為炫耀。”武則天才打消了這個念頭,保持九鼎的銅質本色。

而葉孤帆看到的小鼎,上面有成都二字,和武則天的梁州鼎,完全吻合!

姚濤說的“五采煥炳相雜”,也在小鼎上有反應;“圖山川物產於其上”這一特徵,也非常吻合。

只不過,規模被縮小了許多倍。原鼎高一丈四,容一千二百石,怎麼的也有幾萬斤重。但是這個小鼎,卻只有幾斤重,像是一個普通的香爐。

第1809章 崑崙子

雖然還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但是葉孤帆覺得,自己距離真相,又近了一步。

因為梁州鼎的發現,又是此事關係到武則天的一個重要證據!

回想這一切,葉孤帆突然一笑,真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和武則天有一場遭遇!

陰風閃動,黑無常出現在葉孤帆的面前。

“範八爺,有什麼好訊息?是不是查到了什麼線索?”葉孤帆問道。

“嘿嘿,老弟說的不錯,的確查到了一點線索。”黑無常略顯興奮,道:“我們發現另一個地方,也出現了和這邊破廟差不多的情況。一個廢舊的道觀,香火突然鼎盛起來,說是祖師爺顯靈了。”

“是嗎?”葉孤帆一笑,道:“你說說那個省份,我看能否算到具體位置。”

黑無常一愣,隨後笑道:“看來老弟這次回茅山,從你們掌教那裡,學到了一些絕學啊,好,我說個大致範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