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心飛行系統並搭載了能夠進行統合處理的新型計算機,成功的將左右發電機的輸出差控制在0。01%以內
在中和了高達MK-2的自動結構資料和進行了單機突入大氣層的電子試驗之後,終於完成了Z設計圖紙.這份圖紙送到負責人手上時是截止計劃的前一天.實際上,這份設計圖紙從頭到尾只用了1周的時間(高層要求他們在兩週以內完成Z高達的基本設計。最初的一週就因為胴體結構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無法展開工作).
當時,A。E。公司也正好“研製”出高生產性高剛度卻又輕質的“高達尼姆合金γ”,配合上新獲得的“可動骨架(MovableFrame)”技術,再加上月面企業聯合和A。E。U。G。的鼎力支援。毫無懸念地,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Zeta計劃。進展順利。計劃中的旗艦機於U。C。0088年初迅速定型,編號MSZ…006,代號ZetaGundam。
此後.開展了輔佐各部推進器和火器管制、各形態/領域內的基本控制的OS的調整.雖然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計劃本身發展順利,7月上旬,在馮布拉文工廠完成了Z高達.大約進行了1個月的測試後,8月上旬投入戰線.
ZetaGundam的頭部採用了MSN…00100HyaKuShiKi與MSZ…006X1號機的相近外形設計。由於空間結構要最大化地利用,所以頭部設計得相當緊湊。A。E。公司早在『Zeta計劃』初期便確立了一系列相關裝備的開發,例如A。E。公司自產的緊湊型60mm轉管炮。非常符合ZetaGundam的設計概念,毫無疑問地給搬上了這個平臺。除了兩門60mm火神炮外,頭部內裝機體用的管制系統,Gundam型的特徵雙目取景器,頭冠式前後主感測器
和一對雙V字形天線。順帶一提。V字天線還有摺疊功能。
至於整個軀幹設計(編號MSZ…006…PISerial00005)則由於可動骨架技術的匯入,是全身最多可動部位的地方。不但骨架配置上高度模組化,再加上使用輕質的高達尼姆合金γ和磁氣覆膜技術的話,這些可動部位的機械運動速度便達到了理想的地步。在骨架確立後。駕駛艙,主計算機與軀幹控制系統便配置在這裡。由於活動範圍的要求,通常配置的主動力爐則不再設定在軀幹位置,取而代之的則是胸部裡的輔助發電機。駕駛艙採用全天周觀瞄和可脫出配置,並使用多層裝甲施與保護。腰部的裙甲也是直連軀幹骨架的,後裙甲兩邊均內建2發熱核火箭引擎,而側裙甲則為光束軍刀/光束炮收納匣。
軀幹以左右獨立連結的模式“揹負”起新概念的FXA…01FlyingArmor,中置新設的長型帶噴口垂尾。每邊新的FlyingArmor帶進了可動翼技術。以二段前掠的方式收納,使用時展開。長型帶噴口垂尾有2段垂直可動和1個水平可動設計,可以針對MS/WR形態時輔助AMBAC機動或者保持機體平衡。若ZetaGundam以WR形態起飛,機體頂面還可以安裝可拋棄式的附加引擎元件,以提高WR形態的推進效能。在機體實際運用之後。設計師們根據資料的反饋。ZetaGundam的FlyingArmor被升級成FXA…01B與FXA…01C型,主要都是提高突入大氣圈時的穩定性及作為航空飛行器時的效能。
手臂也是活用可動骨架的例子,在裝設完主骨後,再在肩部安裝總計3個噴口。以此作為RCS(注意,非RadarCross…Section雷達反射截面,而是ReactionControlSystem反應控制系統),這套系統的安裝可以減輕駕駛員的控制負擔。前臂附帶有掛架,按照計劃。活用了A。E。公司於前置專案中研發的通用掛點武裝。掛點上能選擇預設掛載榴彈發射器,可以更換為光束炮甚至乎是INCOM等等,只可惜技術未成熟,直到機體出廠時這兩個武裝也只是在研發階段。在實際運用後,前臂上新增榴彈發射器用的輸彈口,以對應額外裝載的增裝彈匣,增加持久戰能力。
對於MS來說,腿部是重力下不可欠缺的步行系統,在無重力空間裡也是非常重要的AMBAC裝備。對於可變MS來說。腿部的配置更可謂必不可少。ZetaGundam在兩條腿部裡配置了主動力爐,RSC(RollStabilityControl防側翻系統)及相關的燃料槽。出於全領域作戰的需要,主動力爐在功率上也是超越了以往MS的高。特別是變形後,雙腿後部露出的熱核火箭式引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