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和兒童團的男女載歌載舞地唱著:
模範爹,模範娘,
快快送兒上戰場。
…………
好丈夫,志氣強,
參加八路在前方。
我在家中搞生產,
抗日軍屬真榮光。
其他群眾看了十分羨慕:“現如今,參加八路真比當年中了舉人秀才還榮耀哩!”家裡再有人去當民兵打鬼子,就十分支援了。
民兵隊伍普遍建立起來,敵人搶糧的陰謀就更難以得逞了。1945年8月,浚、汲兩縣的日偽軍聯合出動“清鄉”。以往遇到這類情況,老百姓只有“跑反”,可如今不同了,各村民兵紛紛組織起來抵抗,一邊操起土槍、土炮和敵人對著幹,一邊向八路軍報信。
得知訊息,黑馬連最先趕到,三個排輪番奔襲,不斷騷擾。接著,紅馬連來了,十六團來了,分割槽獨立團也來了……偽軍立刻崩潰,日軍也丟下大車倉皇逃跑,民兵們漫山遍野地追俘虜、撿戰利品,樂得合不攏嘴,說:“日本是那個廟不是那座神了,小鬼子不行了!”鬼子漢奸也哀嘆:“八路一來,土包子也成精了!”
1945年的夏天,冀魯豫邊區已經發展成為共產黨在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全區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南至新黃河,北到德石路。縱橫千餘里,人口超過兩千萬,除交通幹線和一些孤立的大據點之外,日偽軍都被驅逐到了邊沿區。
從當時的總體形勢來看,根據地周邊環境呈“南松北緊,東緩西急”的態勢。“北緊”,是指北面冀南軍區的攻勢作戰不很順利,受到了日偽勢力的阻礙;而“西急”則是因為王樹生、戴季英領導的河南軍區(豫西)剛成立不久,正在伏牛山一帶與敵人酣戰。
九分割槽的作戰區域在豫北,但為了策應豫西戰事,騎兵們也經常向西機動,到平漢路一側打擊日偽交通線,這本來是豫西部隊的任務,但他們這時候有點忙不過來。作為兄弟部隊,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因此,劉春雷率領的騎兵一連就在衛河與平漢鐵路之間馳騁。
“衛水清,通天津;衛水長,出皇糧。”自從三國時曹操治理水利起,衛河就成了河南省重要的水運樞紐。歷史上,衛水還曾經有個響亮的名字——永濟渠。到了抗戰時期,衛河沿岸雖然堤防殘破、洪澇頻繁,但依然出產有名的衛河銀魚,航運也能直達天津。
從衛河岸到平漢線一帶,是古時候的牧野和朝歌。據說很久以前,有個叫妲己的狐狸在這裡變成了美女,還有個叫衛懿公的國王在這裡養過仙鶴。而1945年的夏天,劉春雷和他的戰友們就在這個地方學會了玩地雷。
地雷是游擊隊的重要武器,但騎兵們很少使用。
在一些電影電視裡,民兵們成天都帶著地雷,這裡炸了那裡炸,其實沒有這麼誇張。鬼子並不是天天進村,地雷也不必一年四季都掛著弦;並且,抗戰時的民兵使用的大多是自制的土地雷,沒有多大殺傷力,能不能炸死人都難說。
民兵使用的地雷,厲害的有兩種:一種裝填黃色炸藥,這是兵工廠生產的,偶爾能給游擊隊發幾個,如果打了勝仗立了功也能再獎勵幾個,總之十分難得;另一種是特大號地雷,可這玩意兒不僅成本高,而且容器不好找,還不容易偽裝,所以用的也不多。
最常見的是裝黑火藥的“鐵西瓜”,實際上就是個大鞭炮,主要靠混在爆炸物裡的鐵片、石子傷人,崩得好能打中要害,崩得一般也就是個燒傷。因此,在真正的地雷戰裡,那種“地雷一響,鬼子就飛到天上”的場面其實不多,更常見的是,“轟”的一聲之後,鬼子突然變成個黑不溜秋、渾身冒青煙的灶王爺,怪叫著又蹦又跳。
一連初到淇縣的時候,當地民兵組織剛建立不久,規模小,人數少,對開槍打仗的事情還有些害怕,八路軍就帶領他們打游擊。但是,騎兵們自己對地道戰、地雷戰也不太內行,所以當起這個“師傅”來多少有些心裡沒底。
第三十四章我們勝利了(4)
有一天,聽說上級派人來辦民兵訓練班,劉春雷覺得機會難得,就帶著全連的班長、排長們去參加學習。
訓練班的教室在河神廟邊上,教師是太行學校(二野軍政大學的前身)的一個學生,瘦瘦小小,二十歲不到。小夥子突然看見這麼多騎大馬、挎短槍的老八路來聽課,頓時有點被嚇蒙了,手裡拿著本《論聯合政府》,吭哧了半天才說:“各位好,我叫雷震天……”
底下有人接了句:“雷震天?聽不見,說話大聲點。”惹得全場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