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需要休養生息,可劉福卻不想要關東的諸侯們也同樣休養生息。渾水才能摸魚,諸侯之間越是紛爭不斷,關中日後才越是輕鬆。
土豆只是一個引子,除了會給劉福帶來一個賢王的好名聲外,也會在各諸侯間播下一顆不合的種子。許攸的一舉一動早已在劉福的監視之中,那晚聚會開口向其他家討要土豆的事情,劉福早已知曉。這只是開始,日後各路諸侯會因為土豆的關係相互攻伐的更加頻繁。一旦戰事多了,老百姓自然就會向相對穩定的關中遷移。
無論想做什麼事情,人才是根本。只有有了人,想做的事情才有辦成的可能。老百姓都有故鄉情結,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是不會選擇背井離鄉的。而戰亂,就是逼迫老百姓離開家鄉另謀出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國時的魏蜀吳,魏國為何能夠最後取得勝利,關鍵原因就是人。要單純的比較將領的優劣,蜀國才是最強,除了五虎上將外,尚有多員良將。別看魏國將領眾多,也有個五子良將撐場面,可要比較起來,還是蜀國佔優。
可偏偏最後魏國贏了,靠的就是蜀吳兩國無法比擬的人口優勢。三國後期,蜀吳兩國人才凋零,蜀國一個姜維,吳國一個陸抗,可魏國呢?人才濟濟,雖然大多是司馬懿的部屬,但歸根結底還是魏國的人才。
爭霸天下大多是北方征服南方,一方面是北人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比起南人更加好戰,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北方人多,而南方人少。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提到取巴蜀為根基的時候,也曾經提出過出蜀地取關中。為了達到取關中的目的,諸葛亮這才提議聯合東吳抗魏。可惜這一設想被高傲的關羽給搞砸了。
七十萬人馬在夷陵被燒的人仰馬翻,也讓蜀國失去了奪取關中的最佳時機。到了後來諸葛亮掌權,屢次出兵與魏國爭奪關中,與其說是進攻,倒不如說是以攻代守。一旦讓魏國在關中佈置妥當,只要堅持幾年,就算魏國不出兵蜀地,困也會困死蜀國。
如今關中的漢人並不是很多,連年征戰導致人口外流嚴重,有地無人是劉福眼下急需解決的難題。地盤大了,但漢人的數量卻並沒有大幅度的增長,這也讓劉福不得不將主意打到了人口眾多的中原一帶。
沒有經歷過太多戰火的益州跟荊州是劉福的首選,當然幷州也在劉福的考慮之列。不過劉福不是考慮那些與胡人雜居的漢人,而是將目光放在了依然在幷州活動的黑山賊身上。
黑山賊的前身就是黃巾賊,黃巾之亂失敗以後,黃巾賊的家小為了求活,不得不遷移至了窮困的幷州。但在這裡他們同樣得不到官府的安排,一日是賊,終身是賊,與黑山賊曾經交惡的袁紹是不會接納這些黑山賊的。而曹操又不可能在這種時候與袁紹對著幹,在袁紹擊敗公孫瓚以後,曾經與公孫瓚聯手對付袁紹的黑山賊就過得更苦了,幾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想要找到張燕並不是什麼難事,劉福直屬軍中的虎衛軍裡,以前就有不少是黃巾賊。周倉、裴元紹如今在虎衛軍中擔任偏將,對於劉福所交待的任務,欣然接受。雖然跟張燕沒有見過面,但好歹以前都是黃巾賊,對於黃巾賊之間的聯絡手段,周倉、裴元紹都沒有忘記。
喬裝改扮的二人很快就見到了張燕,但張燕的答覆卻讓周倉跟裴元紹很是不滿。在周倉、裴元紹眼裡,自家主公劉福是地位尊貴之人,你張燕一個落魄的賊首有什麼資格見?更何況還是讓劉福親自來見你?好大的一張臉!
但讓周倉跟裴元紹沒有想到的是,在收到他們信鷹的報訊以後,劉福的回信卻是同意來幷州與張燕一見。不過由於劉福身邊需要處理的事情不少,必須等劉福有了空閒的時候才行,在這之前,周倉跟裴元紹需要留在張燕的身邊負責隨時聯絡。
“這東西真這麼神奇?”張燕看著擺在自己桌案上的土豆問坐在下首的裴元紹道。不等裴元紹回答,坐在裴元紹旁邊的周倉冷哼一聲道:“哼!不想要啊?不想要就還給我,有的是人想要。張燕,不是我老周說你,你以為你很牛,手下的黑山軍很厲害,可實話告訴你,就憑你手底下這點人,根本就不是殿下手下任何一軍的對手。”
“……打不贏我不會跑嗎?”張燕斜了周倉一眼反駁道。他承認關中軍強悍,可對於打游擊,張燕不是有一般的自信。
“是,你是能跑,然後帶著人在山溝裡跟野獸爭食。可這是你想要過的日子?實話跟你說,就憑你的本事,在關中五軍裡連個隊率都混不上。你以為我跟老裴為啥不願意被分派到各軍之中任職,就是因為我們清楚去了以後會混得不如在虎衛軍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