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進入關中王治下,就分別遭遇了關中軍。
不僅如此,一場戰場外的戰鬥也在悄悄展開。
鮮卑能夠透過收買漢人對付關中,關中自然也可以透過合縱連橫來回敬鮮卑。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光佔便宜不吃虧的事情。託和連的福,如今的鮮卑早已不是當初檀石槐時期統一大鮮卑的時候,現在的鮮卑分成了五大勢力,東部鮮卑,西部鮮卑,拓跋鮮卑,河西鮮卑以及和連自己的本族鮮卑。其中除了和連的本族還對和連忠心耿耿外,其餘四部鮮卑勢力對和連的命令基本上都是陽奉陰違,聽調不聽宣。和連對此很是惱火,但單憑自己目前的力量又不足以同時對付其餘四部鮮卑,為此他只能藉助外力。
這次四部鮮卑願意遵從和連的命令共同出兵,說到底還是被和連所描述的劫掠關中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所吸引。畢竟如今的關中已經成為了整個大漢最富有的地方。
劉福派人出使了匈奴以及除了和連之外的鮮卑四部。想要叫匈奴退兵不是什麼難事,這次匈奴會出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畏懼鮮卑的壓迫,只要關中保證戰後不會追究匈奴的責任,短時間內匈奴是不會有大舉動的。不過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一旦關中出現敗像,匈奴就會如餓狼一般惡狠狠的撲過來,反之亦然。
十萬乞活軍在新任乞活軍主將班咫的率領下來到烏孫,與匈奴的十萬鐵蹄在阿拉山口對峙,雙方保持著剋制,誰也沒有主動發起攻擊。
如今的西域與以前相比已經大不如前,隨著關中外族政策的放寬,生活在西域的許多人都遷徙去了涼州或者雍州定居,而伴隨著漢軍一遍遍的清剿,橫行西域的馬賊幾乎絕跡。現在願意留在西域的人,不是留戀故土不願離開,就是犯了罪被送來勞動改造的人。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匈奴人進入烏孫以後,發現烏孫的人口大減,導致他們原先還準備搶一把就走的計劃落空,如今別說發財,就是以戰養戰都有些困難。西域的城裡倒是有糧食,可這些城池都是經過漢人工匠指點,重新加固修建,缺乏攻城器械的匈奴人想要攻下城池,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幾乎就不可能。
等到關中的使者抵達烏孫,準備前來拜訪匈奴人的時候,匈奴人偷偷算了筆賬,發現這次出兵到現在,不僅沒有撈回本,反而賠了不少,更甚至會因為此事得罪睚眥必報的關中王。
關中王劉福在對待本族與外族的態度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本族是一等一的好,對待那些願意接受漢化的外族也不錯,而對待那些不願意接受漢化的外族則是愛搭不理。至於對待那些不願意接受漢化並且想要與漢人為敵的外族,關中王的態度就只有一個字,殺。
曾經也有過外族部落劫掠漢人的商隊,結果就是那些得到漢人商隊財物的部落還沒來得及享受那些財物,就被關中王的軍隊給殺得雞犬不留,所有人都被製成了京觀,警告著所有想要打那些漢人商隊主意的人。
此次出兵,匈奴一開始是不願意,可架不住鮮卑的威脅,關中王可怕,可鮮卑人同樣也不容小覷。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匈奴早已不是當年的匈奴,被夾在關中與鮮卑之間左右為難。本著誰也不得罪的原則,匈奴答應了鮮卑出兵的要求,但同時又秘密派人前往關中通知了鮮卑的動向。這次關中能夠反應如此迅速,提前多時開始準備,關鍵就是有這個匈奴在為關中秘密提供情報。
從本心出發,匈奴並不希望關中被打敗,這麼些年下來,匈奴發現只要遵守漢人的規矩,自己可以從關中得到不少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跟著鮮卑就不同了,除了一次比一次重的保護費,匈奴從來沒有從鮮卑身上獲得過什麼好處。
就像這回,匈奴出兵所需的錢糧需要自籌,戰後所獲得的戰利品卻要拿出至少一半交給鮮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擱誰誰願意幹?
鮮卑與匈奴可以算是世仇,只不過以前是匈奴欺負鮮卑,如今改成了鮮卑欺負匈奴。要是鮮卑倒黴,匈奴大多會選擇袖手旁觀,誰願意吃飽了撐的幫助仇人,不落井下石踹上一腳就已經算是仁義了。
作為代表西域漢軍出使匈奴的使者賈穆帶著兩名關中王特意派來保護他的虎衛走進了匈奴的大營。
匈奴左賢王呼廚泉很是驚訝賈穆的膽大,同時也意識到眼前這個年輕人不簡單,能夠讓關中王派出身邊虎衛保護,這個年輕人與關中王的關係非同小可。雙方分賓主落座,交談過後呼廚泉才知道眼前這賈穆的父親竟然是如今大漢的涼州牧賈詡之子。
賈詡的大名早就在西域各地廣為流傳,傳聞此人與關中王相識甚久,是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