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等著張掖軍來打,不如趁早另謀出路。
中原是不能去的,只要中原諸侯還認許昌漢帝是當今天子,那當年欺辱漢帝的二李就不可能被人接納。唯一能去的地方,除了投奔胡人,李似乎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如今的李,加上潼關的人馬也才將將三千人,,而且這三千人已經全無鬥志,別說與張掖軍繼續交戰,就是對上其他諸侯的人馬,在同等數量下,那也是輸多勝少。僅憑著三千人,即便去投奔了胡人,最終也只可能是被人吞併的下場。李左思右想,不由將主意打到了進入長安城的李肅身上。
自食惡果這句話用在李肅跟李的身上再恰當不過。當年在長安城內肆意妄為,導致長安城內的百姓紛紛出逃,再加上二李在離開長安城時各自擄走了一批百姓,等到李肅重回長安城的時候,長安城內已經十室九空,李肅想要重修城牆都找不到足夠的人手。
沒有人,就沒有糧食。李肅一路奔逃,所帶的糧食早已耗盡,而在長安城內又得不到任何補給,李肅已經有了帶兵離開長安城的念頭。不過李肅與李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動過投奔胡人的念頭。
他還在考慮著去投奔中原的一路諸侯,只是如今李肅手下只有兩千餘人,無論投奔哪一路諸侯,都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比起李,李肅的頭腦要更加的清醒。他很清楚張掖王不可能在得到關中以後止步不前,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張掖王肯定會出關重整漢室江山。至於許昌的漢帝,在李肅的眼裡那就純粹是個廢物,自始至終就沒被李肅放在眼裡。
一旦張掖軍出關,如今在中原割據的各路諸侯都將是張掖軍討伐的物件。有的諸侯可能會屈服,而有的諸侯則會頑抗到底,李肅此時要做的選擇,就是判斷哪家諸侯會在張掖軍出關的時候選擇抵抗。換句話說,李肅就是在判斷中原的哪家諸侯野心最大。
中原諸侯如今已經只剩下幾家,沒有野心的基本上都被淘汰。曹操、呂布、陶謙、袁紹、劉表、孫策,也就只有這六家供李肅選擇,而李肅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家投靠。
孫策、呂布,陶謙三家距離太遠,首先被李肅否定,剩下的三家,曹操、袁紹、劉表,這三家是李肅需要考慮的。距離李肅最近的是劉表,其次是曹操,最遠是袁紹。李肅衡量了許久,最終將目標放到了劉表的身上。
而李肅之所以會選擇劉表的原因,首先是劉表距離李肅最近,如今的李肅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隊伍已經瀕臨崩潰,李肅必須儘快找個地方休整。其次就是劉表年歲大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掛掉,一旦劉表死了,手中有兵的李肅將會是多方勢力拉攏的物件,而對想要掌握權柄的李肅來說也不是沒有機會恢復昔日的風光,最後就是荊州人傑地靈,李肅已經吃夠了沒有人才的虧,他不想再孤軍奮戰。最不濟也希望在將來遇到難題的時候身邊能有幾個可以一起商量事情的幕僚。
至於曹操、袁紹,李肅即便嘴上不願意承認,心裡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兩個強人,想要在他們的手底下混日子,甚至想要出人頭地,基本上都是妄想。還不打算放棄權柄的李肅自然不會選擇去投靠曹操或者袁紹。
也就在李肅派人去聯絡劉表,希望劉表可以接納自己的時候,李派人來了。二人積怨已久,在張掖軍的強勢下不得不為了各自的小命而走到了一起。不過要說信任對方,不管是李還是李肅,都沒有想過這種可能。
李肅沒有去李的潼關,李也沒有來李肅的長安城,二人在長安城與潼關之間的一處野外見面。而等李肅聽明白李這次相邀見面的意思以後,李肅直接拒絕了李的提議,反而勸李跟隨自己一起去投奔荊州的劉表。
李當然也是直接拒絕了李肅的提議。當老大當慣了,重新去給人當小弟,看人的臉色過活,李接受不了。
李肅對此也沒有強求,只是在二人不歡而散以後,帶兵離開了長安,去了武關駐紮。這樣一來,李的潼關就失去了長安城這座屏障,讓李不得不加快了離開潼關的步伐。
荊州襄陽
最受劉表器重的蔡瑁、蒯越正在劉表面前展開激烈辯論。劉表安坐主位,看著最信任的兩個人,思維不由回到了自己當年獨自一人前來荊州上任時的情景。
那時自己受命出任荊州牧,人生地不熟,是蔡家與蒯家率先向自己伸出了援手,幫助自己得到了荊州人的認可,而自己也沒有辜負蔡、蒯兩家的信任,這些年下來,蔡家、蒯家已經成為僅次於自己的荊州豪門。
“主公,別發呆啊,你倒是那個主意啊。”蔡瑁費了半天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