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因此而減輕了許多。
不過這種減輕是相對的,面對西漢的五十萬大軍,孫劉袁三家依然感到很有壓力。尤其是袁尚,西漢五十萬大軍橫掃北方外族,一旦鮮卑、烏丸這些外族敗逃,那就意味著袁尚所控制的河北即將不保。
一旦失去河北,袁尚的勢力就會嚴重縮水。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都將蒙受巨大損失。為了保住河北,袁尚已經有了退兵的心思。虎牢關能不能拿下已是次要,即便真的拿下虎牢關,可如果失去了河北,袁尚也是得不償失。
就在踏白、龍騎兩軍紛紛對外族展開反攻的同時,劉備的荊州就在第一時間遭到了西漢的反攻。西漢沒有去中原用兵。依然憑藉宛城、許昌、虎牢關這個鐵三角吸引著孫劉袁三家的主力。
身在巴蜀的張任與龐統率領整編後的二十萬鐵壁軍對荊州的江陵發起了攻擊。本來負責牽制巴蜀的魏延、馬嶠萬萬沒有想到西漢的主攻方向會落到自己這邊,率領五萬荊州軍退守夷陵,向人在宛城外的劉備發出了求援。
到了這時候,孫劉兩家才真正做到了親密無間。任誰都清楚的意識到孫劉兩家如今已經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任何一家倒黴。另外一家也別想善終。兩家不約而同的放下了往日之間的齷蹉,駐守柴桑的關羽奉命率領五萬人馬趕往夷陵主持大局。
此時已經不是考慮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考慮是否能夠扛住西漢反攻這個問題。江東孫權也沒有在這時再出什麼么蛾子,自從孫尚香帶著孫紹離開江東以後,孫權雖然很惱火孫尚香的這種行為,但不得不說,孫紹的離去讓江東上下變得一心。再也沒有新舊之爭。這對孫權來說是件好事。
與周瑜的關係得到緩和也是孫權始料未及的。從本心來說,孫權是很想將周瑜收歸帳下,可以前有孫紹橫在那裡,孫權就是想要重用周瑜都不敢。可現在好了,孫紹離開了江東,那就意味著孫紹放棄了江東之主的繼承權,周瑜如果還想要留在江東,那唯一能夠效忠的物件,就只剩下孫權。
為了避免被西漢各個擊破,孫劉袁三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強攻。眼下已經不是計較個人得失的時候,如果不能三家合兵一處,那三家最終要面臨的就是敗亡這一種結果。為了抵消西漢數十萬大軍的人數優勢,三家在各自的治下開始了徵兵。
在兵員的素質上超不過西漢,那至少要在數量上超過,最不濟也要持平才成。三家這次徵兵可以說是已經不考慮未來了,眼前這道坎要是過不去哪還有什麼未來可言。三家治下但凡年過十五的男子都被徵兵入伍,有些地方甚至連十二三歲的少年都沒有放過。
面對三家的緊張準備,西漢方面從容不迫,依然按照原定計劃進行著。徵集的百萬大軍,五十萬去了北邊,二十萬去了巴蜀,剩下的三十萬則在西漢皇帝劉福的親率下殺向了宛城外的荊州劉備。
這是國戰!也是一統天下的開始,身為皇帝的劉福又怎麼可能願意坐在長安等待捷報。不僅是劉福不願意繼續留在長安,就連賈龍、童淵這種已經在興漢學院武學院教書育人的老傢伙也不甘寂寞,加入了這次親征。
沒有走武關,而是透過上庸,與退守此處的水軍匯合以後一路浩浩蕩蕩的殺了過去。水軍這次戰敗,讓陸遜、甘寧這些被劉福寄予厚望的水軍大將在劉福面前抬不起頭,不過劉福倒沒有怪罪他二人,溫言寬慰,鼓勵二人不被氣餒。再戰就是。
劉福御駕親征,這讓劉備、諸葛亮感到了一絲希望。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只要將劉福給幹掉,就算不能幹掉,只要擊敗這一路西漢軍,眼前的危機都能立解。
為了解決劉福這個心腹大患。劉備與孫權議定,先放下宛城、許昌不理。兩家合兵先去對付劉福。至於袁尚,孫權、劉備已經顧不上了,對他二人來講,袁尚此時已經與棄子沒有多大區別,能夠拖住一部分西漢軍就算是對得起他二人了。
也就在劉備、孫權合兵一處去找劉福麻煩的時候,袁尚的河北也進入了最嚴峻的時期。趙雲的二十萬龍騎軍殺入了冀州,在攻破南皮以後一路殺向鄴城、一路殺向平原。鄴城一丟,河北就不姓袁了。
得到訊息的袁尚再也顧不上與孫劉兩家的盟約,率領大軍渡河返回鄴城。對於袁尚的背盟。孫權、劉備都沒說什麼,此時也沒精力去指責袁尚的不厚道,解決當前的危機才是頭等大事。
平原
自打西漢龍騎軍南下,分兵攻打平原以來,負責平原的辛評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只是半夜驚醒,唯恐在自己休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