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臥龍。臥龍太貪,雖然不貪錢財,但卻貪戀權利,諸葛亮在世時,蜀漢政令皆出丞相府,而在當時蜀漢並不是沒有人才,董允、費、蔣琬,這些人都是足以勝任一州刺史之能的,但在諸葛亮時期,這些人卻只能充當諸葛亮的爪牙,過個書吏跑腿。
後世有人評價說是司馬懿拖垮了蜀漢,但在劉福看來,蜀漢會最後被拖垮,其實最大的原因還是出在諸葛亮身上。不能人盡其用,等到自己死了,那些有才能的人也死的差不多了。好不容易找到個姜維撐場面,可惜又所託非人,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就來個九伐中原,蜀漢的家底硬生生給諸葛亮師徒給敗完拉到。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遇到了當時落魄,急需謀主的劉備,這才會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但要說起用人,諸葛亮的確不如劉備。劉備懂得信任手下,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實力在不斷壯大,先收荊南四郡,後得巴蜀富饒之地,可以說擊敗曹操奪得漢中時的劉備是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而那時的劉備也的確擁有擊敗曹魏恢復漢室天下的實力,這點從劉備伐吳率兵七十萬就可以看出。
但天命終究不在劉備,夷陵一場大火,不光燒掉了劉備的七十萬大軍,也燒掉了蜀漢的未來,失去了大量的青壯,不僅讓蜀漢再無力北伐,也讓當時已經開始被劉備邊緣化的諸葛亮得到了翻身的機會。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不是說劉備沒皮沒臉,而是當時的劉備沒有更多的選擇。作為外來戶,想要得到本土人士的認可就已經很困難,想要得到才智之士的投靠,那更是難上加難。當時的荊州文有蒯家,武有蔡家,誰又會正眼去看劉備。
而劉備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徐庶,結果沒過多久徐庶又離開了。就像是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劉備從徐庶的口中知道了諸葛亮這個人,自然不肯輕易放過。但在赤壁擊敗曹操,得到荊南四郡以後,劉備便已經意識到了過分依靠諸葛亮的不妥。為此入巴蜀的時候一開始劉備沒有帶諸葛亮,而是選擇了龐統,而在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劉備選擇了法正,同樣也沒有帶龐統,到最後征討東吳的時候,還是沒有帶諸葛亮。
內部平衡很重要,劉備希望透過扶持其他人來抵消諸葛亮對蜀漢的潛在威脅,可惜天不從人願,諸葛亮最後還是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而且一掌握就是幾十年。也多虧劉備的繼任者劉禪是個性情敦厚之人,要是換劉福,劉福早就想辦法弄死諸葛亮了,還能任由諸葛亮把持朝堂,訓斥自己跟訓斥三孫子一樣。
在劉福看來,諸葛亮就是一個定時炸彈,不光威脅著敵人,同樣也威脅著自己。眼下的西漢朝堂百官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各自負責的事務。而諸葛亮就是闖進雞窩的黃鼠狼,沒他一切安好,有他是非不斷。即便此時諸葛亮有意來投,劉福也不見得會願意接納諸葛亮。
三國演義裡將諸葛亮描寫的智多近乎妖,但在劉福看來,諸葛亮即便再牛,自己如今帳下有郭嘉、法正、龐統、荀這些同樣才智過人之士輔佐,這些人不見得就會輸給諸葛亮。對劉福來說,諸葛亮已然如同雞肋,只不過這個雞肋要比別的雞肋肉多一點而已。
如今看到情報上所寫的此次出兵南蠻幫助孟獲對抗朝廷的荊州軍主將是魏延、諸葛亮這對前世冤家對頭的組合以後,劉福只是愣了愣,便下令急調法正、徐庶入蜀幫助龐統共同對付諸葛亮。
龐統對諸葛亮並不陌生,好歹都是荊襄人士,龐德公與司馬徽又是好友,兩個人見面的機會很多。原本龐統都對孟獲能夠伏擊自己心存懷疑,知道孟獲背後肯定有人暗中指點,如今知道是諸葛亮陰了自己,龐統反倒有點釋然了。
臥龍鳳雛嘛,既然被人同時提出來,那自然就要分出個勝負,之前讓臥龍先得一分,龐統不把虧找回來怎麼行。對於劉福派法正、徐庶前來相助,龐統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他可不是什麼迂腐之人,既然有人相幫,自然不會拒絕。不僅沒有拒絕劉福的好意,龐統更是請求劉福留下陷陣營相助,劉福對此請求欣然答應。
諸葛亮對龐統,之前龐統敵情不明吃了一個暗虧,但現在對手已明,誰勝誰負尚未可知。劉福不想因為自己的存在影響龐統的發揮,在交代完一切之後便帶著直屬親軍離開的成都。不過他也沒有回長安,而是去了永安。既然劉備敢偷偷派人到南蠻給自己搗亂,自己又怎麼能叫劉備好過,即便現在不會出兵征討劉備,那也要讓劉備寢食難安。
永安是荊州進取益州的門戶,同樣的,劉福的大軍也可以透過永安進入荊州的腹地。江陵,處於劉備勢力的心臟位置,一旦江陵失守,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