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荀有些頭疼荀湛的固執,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對荀湛說道:“既然兄長心意已決,那小弟就不再勸了,只希望日後兄長莫要意氣用事,留存有用身,日後你我兄弟還能相聚,再續兄弟之情。”
“呵呵……放心吧文若,為兄不是一個古板的人,為主殉葬的事情是不會做的。”荀湛聞言笑道。
兄弟離別在即,荀拉著荀湛說了一夜的話,直到明天將明,荀湛這時才告辭離去。而就在荀湛離開沒多久,荀就得到通知,收拾行囊準備出城。
第259章合縱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熟讀三國演義的劉福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不過在三國演義裡,劉福明顯看出了老羅的偏心。既然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說臥龍鳳雛的本事應該是不相仲伯才對,但三國演義裡的鳳雛,卻更多像是臥龍的陪襯。除了赤壁之戰獻連環外,似乎就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哪怕是投了劉備,一開始也因為長相的緣故並不受劉備看重,還是受到張飛的舉薦,龐統又拿出了諸葛亮的推薦信,劉備這才改變了態度。
龐統死在了入蜀的路上,不管是死在哪,還是因為什麼緣故而死,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話用來形容龐統更加恰當一些。
劉福並不喜歡諸葛亮,哪怕諸葛亮智多近乎妖,但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諸葛亮很有才,但卻太過獨斷,凡事喜歡事必躬親。雖然事必躬親是一樁美德,但反過來想就是對屬下的不信任。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大大的忠臣,可換句話說,這也是自找的。一個打犯錯軍士二十板子這種小事都要過問的人,不累死他累死誰?諸葛亮不懂放權,大事小事一把抓,他不信任自己的屬下,認為他的屬下不需要腦子,只需要對他惟命是從。他的屬下在他眼中只是一枚枚棋子,既然是棋子,自然只需要任由他擺佈即可。棋子如果表現出了反抗的意識,自然就會被諸葛亮清掃出局。
揮淚斬馬謖,表現出了諸葛亮大公無私的人格,但同樣的,害馬謖失敗的元兇又是誰?自追隨劉備開始,馬謖就從來沒有過一次獨當一面的機會,突然讓他領軍掛帥,遇上久經戰陣的張,怎麼可能不敗?
斬馬謖很容易,一刀下去了賬,可除了表現出諸葛亮不徇私情外,還有什麼用。諸葛亮的面子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