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還沒有忘記,之所以他如今會人在四川,不就是因為李太后想要對付朱宣圻嘛!而李太后之所以想要對付朱宣圻,就是為了震懾大明如今其他的幾位藩王。而之所以選擇朱宣圻來做這種標誌性的工作,卻也是因為當初隆慶駕崩,朱翊鈞登基的時候。即便是面對這種必然之舉,根本不會有任何節外生枝的局面,但是他朱宣圻還是帶頭上了一份奏摺,想要攝政!
這個時候都已經是朱宣圻登上蜀王王位的第十一個年頭了。而即便是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想要這麼幹,還是有這麼一份想法。這樣的朱宣圻,怎麼可能會改變,根本就還是跟之前一模一樣,甚至於可以說,隨著他當王爺的時間變長,他的這份跋扈的脾氣是有增無減的。
這麼一來的話,趙子傑說朱宣圻會一個人到這裡來喝悶酒,這件事情就讓張凡覺得有些好奇了。不過,雖然他好奇,但是追問之下,趙子傑說他什麼都不知道。張凡不知道他是騙自己,還是說當真不知道。不過他既然不說,張凡也就沒有再繼續問下去的理由了。
所以,張凡雖然心中覺得失落,但是他並沒有停下來,而是打算接著之前的話題繼續往下說,問問趙子傑的事情。
“既然大人想聽,那在下自當從命。不知道大人想聽些什麼。”趙子傑卻是對於張凡的話並沒有什麼避諱,聽張凡還想繼續問些什麼,他倒是有些來者不拒的意思。
“倒也沒什麼。”張凡說道,“我也並不是想要打探什麼隱私,只不過對於習武之人的事情比較有興趣而已。”
“聽來,在下倒是覺得有些奇怪了。”趙子傑說道,“他人乃是讀書人,還是本朝第二個連中三元的狀元郎,怎麼會對這種舞刀弄劍的事情有興趣呢?雖然當著大人的面說出這麼一番話實在是有些不合適,不過如今本朝的狀況,想來大人心中也是有數的。朝廷重文輕武之下,讀書人根本連在朝為官的武將都瞧不起,跟不要提如同在下這種習武之人了。為何大人卻是這麼感興趣?”
“這說起來倒是有些緣故的。”張凡見趙子傑說起這件事情,心中並沒有生出什麼不快,反而是有些高興。畢竟不論他是什更新最快W麼人,但是習武之人這個身份是不會改變的。而張凡正好是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拉近跟他之間的距離,“說起來,初時就如同子傑所言一般,我也是瞧不起習武之人。我家住在陝西北邊的慶陽府,常年能夠聽到韃子前來劫掠的訊息,也看到過不少次遭災之人拖家帶口過來,哭著說家中的人被韃子殺了。那個時候我總覺得,這習武之人跟韃子沒什麼區別,形同野獸一般,仗著自己有幾分武力便去侵凌、殘殺弱小。
“但是那一年,正好是我中舉的第二年。那年韃子來的很猛,當時寧夏衛的王崇古大人準備派兵深入河套,直擊韃子大帳。因為缺少隨軍的主薄,所以打算臨時尋一個,正好是找到我了。
“說起來,當時我也是覺得韃子該殺,但是說到底,也對身邊的這些武夫並不放在眼中。但是那一此隨軍出征,讓我的想法改變了。其中確有生死存亡的關卡,也算是踏過了生死邊界。我突然間就弄明白了一件事情,或者說是明白了一件以前就知道的事情的真正含義。所謂天下沒有相同的人事便是如此了。說到底,讀書跟習武都沒什麼分別,俗話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雖然說這話實在是對皇家不利,但是卻也有道理的很。
“讀書和習武並沒有什麼分別,關鍵是看人怎麼去用了。習武之人,有行俠仗義之輩,亦有恃強凌弱之徒;同樣的,讀書人有學成之後為國為民之人,也有那種之位自己之私慾,什麼壞事都乾的。說起來,讀書人若是作惡起來,比之其他人更是不堪。習武之人或許靠著武力,能夠殺了幾個人。但是讀書人若是這麼幹的話,可能一次就有許多人要跟著一同遭殃了。
“不過這些倒也只是我自己所想的。但是我所見到的習武之人,卻無一不是為了各種理由才拿起刀劍的。雖然其目的都有些不同,但是卻也大同小異,大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罷了。當真是大奸大惡之徒,自然也有,卻也並非如同頑固的讀書人那般,一點也說不通的。”張凡的這番話,實際上就是從趙子傑那個近在眼前的身份,一個習武之人出發,說出來的話,總是會讓這種人覺得親近。
“大人所言,確實讓在下耳目一新。”趙子傑坦然說道,“雖然大人所說的話,在下全都明白。但是像大人這樣一次就說出來,也實在是讓人聽得真切。不錯,讀書和習武並無高下之分,若是習武之人一心向善,而讀書之人一心為惡的話,孰是孰非,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