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的手上,這個提議雖然遭到了離開後很大的質疑,不過在經過張凡和張居正的一番解釋之後,李太后也總算是認同了。
不過要說這件事情,卻是還有個小插曲。李太后如今大權在握,她雖然不太會公開出面說些什麼,不過大多數時候,也是她在背後拿主意的。但是這一次,卻有些不同。李太后贊同了這件事情之後,並沒有嚮往常那樣,還要將事情作為一個朝議提出來,讓百官們評論一番在做決定。這一次,李太后改變了以往的態度,她贊同了這件事情之後,卻是沒有在提出朝議來徵求官吏們的意見。
雖然說這兩種方式,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畢竟如今李太后大權在握,只要是她已經同意了的事情,不論那些官吏們再怎麼反對,她也會堅持己見的。
可是這一次,李太后沒有這麼做,直接下旨這麼做了。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李太后已經明白,這個提議本來那些大臣們就不會同意,然而她已經同意了之後再提出朝議讓那些大臣們七嘴八舌的議論,之後再傳到她的耳朵裡之後會更加的煩惱吧。
既然已經是預料到了這種結局,那又何必還要多此一舉呢,直接同意了不就行了!而且,這件事情,在李太后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必要讓那些官員們知道,這說到底只不過是朝廷臨時改變的一項小小的政策而已,沒有必要鬧得這麼大。
所以,實際上,就在昨天,李太后的懿旨就已經發了下去,是給三處遭受水災的地方的。而銀子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下旨意,只需要一句話,戶部尚書只能照辦。而且如今的明廷,因為開了海禁的原因,有錢的很,根本就不會在乎這些錢。戶部尚書這個職位也因為國庫當中的充足而好做了很多,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束手束腳,朝廷要用銀子了,想盡辦法來推脫。
實際上,這種分批給銀子的方式,無論國庫當中到底充不充足都是會受到戶部尚書的歡迎的。畢竟不管怎麼說,這都算是一件好事吧。不管朝廷的錢多不多,但是能夠少花銷一些自然是更加好了。
總而言之,在這種明明知道滿朝文武除了戶部尚書之外全都不會同意,而李太后自己又想要這麼做的情況下,還將這件事情放到朝議上討論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以,昨天,李太后就將事情決定下來,詔書也發下去了。而到了今天,張凡卻是沒有見到有什麼人提起過這件事情,很顯然,這件事情幾乎是沒什麼人知道的。知道這件事情的人,李太后和朱翊鈞兩人自然是不會亂說,張凡、張居正和馮寶也是如此。
不過朝中的人一向有些大嘴巴,再加上這種事情又不是什麼需要保密的,倘若有什麼人知道的話,肯定會一傳十、十傳百,用不了一個時辰,所有人都會知道的。
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話,這裡絕對不會是這麼一副平平靜靜的場面,肯定早就吵鬧起來了。而如今很顯然就是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
不過張凡也明白,這件事情既然已經是發了詔書那就絕對不是什麼能夠隱蔽的事情。雖然說現在這些大臣們不知道,不過過不了幾天,甚至很有可能就在今天下午,就會有從山東或者河南傳回來的訊息,告訴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凡甚至已經可以預見到,等到那個時候,又會是什麼樣一副吵鬧的場面。不過等到那個時候,實際上就算是現在說出來,也不可能改變什麼了。畢竟詔書以下,雖然李太后不是皇帝,不過她的這道懿旨比之如今皇帝的聖旨還更加要有權勢,想要收回成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自從朱翊鈞登上皇位之後,李太后雖然獨掌大權,但是卻長居慈寧宮,除非除了什麼震天大事,不然是絕對不會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就算是知道了事情,想要吵鬧,也見不到她,最多隻能在朱翊鈞的面前吵吵。可是那樣根本就是無濟於事,朱翊鈞如今也管不了事。
就算朱翊鈞能管,可是太后的懿旨已經下了,他皇帝下聖旨也改不了。而且,太后下了道懿旨,皇帝又下聖旨駁回,這種事情,除了給皇家,給朝廷丟臉以外,什麼都解決不了。
總之事情也就是這樣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遇到了這種事情,沒有別的什麼更好的辦法,只有這種先斬後奏的辦法是最為有效,等到其他人覺得事情不對勁的時候,已經是完了。
如今,天下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大事,除了三處鬧了水患之外,並沒有什麼別的事情。當然,沒有事情那完全是表面上的東西,實際上下面到底在醞釀著一些什麼,誰都鬧不清楚,也不是能夠拿到檯面上來說的東西。
就如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