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波及整個大明。
唐毅從南京北上,一路所見所聞,已經大不相同。
首先隆慶拜祭陽明公,確立心學的合法地位,厚積薄發,心學一下子超越理學,從上到下,人人以談論陽明公為榮。
當然,此時的心學和歷史上的心學已經南轅北轍,唐毅提倡的務實精神極大的左右了心學的走向。
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在對待商人的態度上面,歷代儒家都鄙夷商人,說他們是奸商,是狡詐之徒,士大夫口不言利,君子重義,小人重利……這種貼標籤,籠統的,刻板的偏見,越來越受到質疑。
什麼叫奸商,犯了哪條法度,有罪你去衙門告狀啊,憑空汙人清白,你們算什麼東西?地主租田要收租子,當官要俸祿,當兵要餉銀,這是不是牟利?有本事你們別要錢,免費給朝廷做事啊?
大家都是掙錢,都是養家餬口,憑什麼瞧不起商人?
士農工商,四民異業而同道,誰也不比誰高!
作為天生的叛逆者,徐渭年近半百,還不消停,他甚至支出農工商都創造財富,唯獨士人,依靠其他三者供應,卻瞧不起其他三者,端起碗吃肉,放下筷罵娘,是最無恥的行徑,應該受到強烈的譴責和撻伐。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像徐渭這麼偏激,但是不得不說,經過隆慶的南巡,農商皆本,四民平等,在所有人心中,深深紮了根。
直接的效果就是各地商人爭先恐後投資,白銀危機以來,蕭條的市場一下子熱絡起來。水泥、鋼筋等新型建材成熟,使得許多城市爭相改造道路,建造龐大的酒店商場。
數以千萬計的資金砸下去,無數的作坊湧現出來,城市提供了不下百萬個就業機會。不但失業的工人重新找到了工作,還出現了用工荒。
農村的青壯勞力重新湧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消費能力增強。
棉布、絲綢、呢絨、茶葉、瓷器、傢俱、銅器、建材……國內的需求旺盛,東南開始擺脫對海外的過度依賴。
唐毅雖然早有估計,但是他不得不承認,皇帝對於大明的老百姓來說,還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影響。之前再怎麼鼓勵商業發展,還是有人嗤之以鼻。
可隆慶南巡之後,大家都會說皇帝也支援工商,你有什麼資格胡說八道!
這一點在北方反應的尤其強烈,山東、河南,甚至連經歷重創的晉商都開始重新整頓人馬,再度。
北方工商業興起,興旺,對於緩解小冰河期帶來的農業損失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不要懷疑國人的創造能力,只要解除枷鎖,民間蓬勃的生命力就會迸發出來。朝廷順應民間的要求,在天津和登州設立市舶司,北方的商人同樣組建船隊,前往朝鮮和倭國貿易,一船絲綢送過去,換回來小半船的金銀。
金銀的流入,又進一步鞏固了大明儲蓄銀行的地位。
銀元徹底成為交易的主流,吳天成主導之下,大明儲蓄銀行又發行了銅元和金元,作為補充貨幣。
出於謹慎考慮,他還不準備像合盛元那樣,倉促發行紙幣,不過各種銀行的支票匯票,已經成為大宗交易的首選。
金銀更多充當財富的象徵,只是作為銀行裡面的數字,當人們越來越習慣的時候,紙幣會不知不覺,進入民間,取代金屬貨幣……
金融穩定下來,商業繁榮,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朝廷的財政,眼下戶部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而且可以透過發行債券,募集上千萬的資金,原本很多不敢想的事情,現在都能放開手腳,大膽去做了。
嘉靖朝的時候,留下了一千五百萬兩的債務,經過五年的時間,已經削減到八百萬兩,而且利息支出只有原本的百分之十,朝廷負擔輕鬆了太多。
經濟繁榮,北方的邊患消除,大把的銀子撒下去,黃河水患也得到了治理,中原百姓重新安定下來。
一條鞭法雖然沒有全面推行,但是很多發達的地區農民都不用負擔沉重的徭役,農閒的時候,可以做一些經營,或者去城裡打工,填補家用。民生越發好起來,當然了,要說多好也沒有,只是原本吃不飽飯,現在每天兩頓,能喝飽稀粥。即便如此,百姓們也很知足了。
他們把一切歸功到皇帝的仁慈,宰輔的能幹,唐毅在歇腳的時候,能聽到許多百姓沒口子誇獎隆慶,盼著這位皇帝陛下能長命百歲,盼著天下能太平安康。
只是百姓們的願望能成真嗎?
唐毅憂心忡忡,京城傳來的訊息不少,都說隆慶回京之後,先是大發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