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棍有棉布,擔架很容易做,但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因為他們要抬著殺人兇手。
抬擔架自然無法騎馬,得在地上走,辛苦可想而知,但這並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這麼辛苦抬的卻是敵人。
不滿也沒人敢說出來。
黃昏,在夕陽的餘輝裡,美麗的草原出現在了眾人的視野。
由草原進入大漠,感觸就已非常強烈,但比之從大漠進到草原,強度那就完全不同了,那近乎是天堂和地獄般的轉換。
沒人例外,即便是陳海平也突覺心胸為之豁然開朗,但沒人騷動,就是那些駝夫也如此。這幾個月來,雖然也有人嚴加督促,但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護兵強烈之極的紀律性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一條小河旁,大家默默地紮營,默默地洗澡,默默地坐著各自的事情。因為陳海平,沒人感到勝利的喜悅,有的只是死亡的沉重。
“少爺,大家太壓抑了。”陳啟立試探著對陳海平道。
陳海平知道陳啟立的意思,他這樣會影響到大家計程車氣。沉默半晌,陳海平道:“我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軍隊,這次把他們都帶出來主要是為開拓他們的眼界,放大他們的心胸,而現在,重要的不是士氣,而是讓他們知道死亡的沉重。”
河畔,一字排開,七十九座木垛,七十九具屍體;星空下,面對清亮亮的河水,人們默默肅立。
梵音如天籟,三個大喇嘛開始超度亡魂。
梵音自虛無中來,又歸於虛無,奇異的感覺迴盪在每一個人的心底。
第八十五章 新兵
月上中天,超度結束,陳海平走到了眾人的面前站定。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沉鬱鏗鏘的聲音突兀而起,朗朗入心。
這首詩歌是陶淵明的《輓歌三首》之一,詩意前半段蒼涼蕭索,如洪濤滾滾,挾沙卷石,重濁迅疾,而後半段則突然一變為達觀灑脫,如驟然間水流皈依於河道,涓滴不洩於外,悠然自若。
“今天,這一刻,我希望你們都能明白一個道理,並把它永遠永遠牢記在心。”望著眾人,陳海平緩緩說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死人,不論是誰,一旦死了就是死了,我們不論再做什麼對死去的人都毫無意義。實際上,我們對死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著的人。我們敬畏祖先,是希望我們的後人能同樣敬畏我們。不論誰死了,我們都會慢慢忘記,這就是人性。我要你們記住,人死了就是死了,再也不可能活過來,這世上再沒有比生和死更大的事了。所以,記住今天這一刻,記住我現在說的話:如果關乎生死,一定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讓你的朋友、你的兄弟、你的部屬僅僅因為你的一時輕慢大意而死,永遠不要。”
天風蕩蕩,這裡已經遠離了戰場,但空氣中似乎還飄蕩著濃濃的血腥氣。
只要陳海平沉著臉,不說話,空氣似乎就不再流動,氣氛壓抑到了極點。忽然,陳海平高聲道:“火!”
佇列前面,向彩英舉著一支火把,快步向陳海平跑去。到了近前,向彩英打了個立正,然後雙手舉起火把,交到了陳海平手中。
從西到東,陳海平把一個個木垛點燃,這是他給戰士們最後的榮耀。
熊熊火光的照耀下,陳海平的容顏如鐵,他佇立在最前端。在陳海平身後,一隊隊戰士肅立,他們和陳海平一樣,俱都容顏如鐵。
七十九個火堆變成了七十九個羊皮袋中的一捧骨灰。
“這一次,我們死了七十九個兄弟,這讓我心痛,但有一件事我很高興。”目光如火,燃燒著自己,也燃燒著每一個人,陳海平高聲說道:“讓我高興的不是我們的勝利,也不是戰士們的勇猛,讓我高興的是在危急關頭,那些挺身而出,主動參與戰鬥的駝夫兄弟。”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原本呆在眾人保護下的駝夫中,有三十八人衝出來,拿起武器參與了戰鬥,死亡的七十九人中,有七人就是他們。
身體轉向西面,陳海平身體站的筆直,肅然道:“請勇士們出列!”
人的命運非常奇妙,原本從裡到外都是默默無聞的人,但在關鍵的時刻,因為一時血氣上湧而做出了一點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於是不僅命運改變了,更重要的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