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算皇恩浩蕩,天啟帝念在袁崇煥有寧錦的些微功勞,對主議求款與不援錦州兩事均不予追究。
袁崇煥回家了,可事情還沒完。
早在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時,很多人就激烈反對,寧遠大捷後,這種爭論方才結束。袁崇煥修築錦州,反對的人更多,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的寧錦大捷並沒有結束這個爭論。
反對的人之中,以薊遼總督、兵部尚書閻鳴泰最具代表性,他用嚴厲的措辭上疏稱:“錦州遐僻奧區,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議修已屬失策,頃以區區彈丸幾致撓動乾坤半壁,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竊意今日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
孫傳庭清楚,錦州存廢這是兩種戰略的爭論,更是兩種心態地爭論。袁崇煥築城錦州是為了進而收復整個遼東,而主張放棄錦州的人則是膽氣早喪,一心為求個芶安而已。
事情會往哪個方向展呢?孫傳庭心中殊不樂觀,他擔心當年高第的事情重演。
第一百五十一章 悲劇
史按正常的軌跡執行著,天啟七年,八月已卯日,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檢即皇帝位,年號崇禎。
對這大明朝末世的兩位皇帝,陳海平都是很同情的,尤其對崇禎皇帝朱由檢,他是懷著很深的悲憫之情的。
說實在的,就是遺禍無窮的天啟皇帝朱由校都不是個可恨的人,而最可憐的還是大明帝國的末世皇帝朱由檢。
可嘆生在帝王家!
朱由校、朱由檢這兄弟倆原本有七個兄弟,但最後活下來的卻只有他們兄弟兩個。其他五個兄弟是怎麼死的,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只要想想,諾大帝國的長孫皇太子竟然是個文盲,也就可以料想一二了。
朱由校沒有受到過起碼的教育,朱由檢稍微好點,但對於軍國政事方面的教育,朱由檢同樣是極為欠缺的,這或許是日後朱由檢作為皇帝做事往往荒腔走板的深層原因所在。
說實話,朱由檢或許不是康熙那樣的天才兒童,但也是個極有潛力的年輕人。不管是誰,如此年輕就有如此強烈的抱負,同時又肯如此努力,只要正常成長,都一定會成為一個極為傑出的人。
但可惜的是,朱由檢登基的時候太年輕了,這副重擔過早地壓在了他的肩上,如果晚上幾年,朱由檢再成熟一些,或許運氣再稍微好那麼一點點,他就會成為另一個人,那歷史就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
過早壓在肩上的重擔改變了朱由檢,使他失去了正常成長的機會,而在那種始終內外交困的形勢的折磨擠壓之下,這個本有大好潛質的年輕人終於沒有長成一副挺立地骨架,頂起他自己頭上的那片天。
或許是太苛責朱由檢了,如果康熙和朱由檢對調一下,那康熙或許就是第二個朱由檢,甚至還可能不如朱由檢。因為說到底,人是由環境塑造的。在那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心理不可能是正常的。再,康熙面對的敵人也和朱由檢不同,康熙面對的敵人都是有名有姓地,是有形的,而朱由檢面對的最大的敵人實際上是無形的。
朱由檢面對地最大地敵人不是滿清。也不是烽火遍地地流民大軍。而是實際統治帝國地文官集團。
這個文官集團實際上也包括了權貴勳臣。甚至是朱由檢地那些數以萬計地兄弟叔伯……
這個問題不是朱由檢獨有地。只不過朱由檢最倒黴。輪到他當皇帝地時候。國家讓他與這個巨大地文官集團和睦相處地本錢已經沒有了。
可以說。到朱由檢當皇帝地時候。明朝要想不滅亡。就必須對這個文官集團宣戰。從這個文官集團所代表地利益集團地嘴裡掏出足夠多地肉來。
否則。不論滅亡在誰地手裡。總之。朱明王朝是必定要滅亡地。
朱元璋和朱棣都嚴禁太監參政。但明朝地太監為禍最烈。根本地原因就是這個。除了太監。皇帝和幾乎所有人地利益都是對立地。所以皇帝和太監結合在一起就是必然地。
陳海平覺得,不要說大地歷史,就是朱由檢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如果將來能有大家以如椽巨筆刻畫出崇禎這個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地悲劇之一。
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由強烈的對比造成的,如果朱由檢是個昏聵的人,或是像他的哥哥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只醉心在自己的世界裡,那無論朱由檢最後是怎樣的命運,悲劇的意味都是極淡的。
在末世、亂世,最痛苦的是那些清醒的人,越清醒,便越是痛苦。而朱由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