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清英也不能對那個敏感的2。7萬噸航母單艦上限做出削減。因為根據後世航母的設計經驗。這種平頂船必須要在這個噸位下,才能在螺旋槳時代實現載機量、防護等多項指標的均衡,日本的翔鶴、大鳳便是典型的例證;而如果噸位過低,則航母的效能則必將會因為邊際效應而出現急劇減弱。雖然清英能透過種種源自後世知識的開掛手段,將戰列艦、巡洋艦等艦艇的效能實現大幅度的飛躍,但卻並不能在既定效能下減少多少航母的噸位。除了他本身主要是以設計主力艦為主,對船型幹舷、艙室劃分迥然不同的航母缺乏經驗之外,其在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大掛水下突出部。無法在航母上實現,也是其中的核心關鍵。
對於正統的火炮型艦艇而言,其水上空間基本上就只有作為船員生活和工作區的唯一用途;因此清英完全可以砍掉一部分水上部分的艦寬,在節省結構重量的同時、也省掉對tds縱深區域毫無意義的甲板防護。而蠻夷航母則不然。這貨的水上空間不僅要做為機庫停放飛機,還要保證甲板面積來作為飛機的停靠,這就決定了航母的水上空間以及甲板面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必須越大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清英依靠削減水上艦寬來大幅降低噸位的開掛手法,自然也就行不通了。即便是他還擁有基於後世流體力學的尾板和球鼻艏的外掛,但它們能起到的也僅僅只是平地提速1。5~2節左右。對於航母噸位的質變性控制於事無補。
而航母所能搭載的火炮上限,也同樣是清英刻意準備留給各國海軍的一個條約漏洞。由於艦載機技術發展的相對遲緩、和傳統思維的根深蒂固。歷史上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葉,各國海軍對航母的定位都還十分模糊,準備讓航母兼顧炮戰的思想始終盛行不衰。《華盛頓條約》中規定了大型航母不得搭載口徑超過8英寸的艦炮,美國人便在列剋星敦級上以雙聯裝炮塔形式裝了8門;而只想佔便宜卻不肯吃一丁點虧的日本人,更是給他們的一航戰雙姝裝了10門8寸炮,其炮械總量甚至超過了大多數的條約巡洋艦!
有鑑於此,清英便有意將航母所能裝備的火炮上限提升到了254毫米。如果美英等國的航母受此限制的誤導,裝上了這一口徑的火炮,那麼其航空能力和裝甲防護都將因此而大打折扣,根本無法與專業的德國航母爭鋒。如果這一限制得到與會各國的透過,那麼清英幾乎可以斷定必然有國家會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歷史上各國在條款明細的《華盛頓條約》中,尚且不厭其煩地找尋漏洞並鑽來鑽去,又怎麼會錯過這麼明顯的一個機會?更何況除了德奧之外,其餘各國都擁有254毫米的現成口徑,將這種不知從哪蹦出來的蠻夷艦艇改成俊美雄壯的炮艦簡直是手到擒來;雖然這一口徑的主炮用來對付戰列艦無疑是隔靴搔癢,但用作對抗巡洋艦卻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再加上其2。7萬噸排水量的巨大潛力,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技術瓶頸可言!
不過,這些卻都需要時間來發酵了。清英已經做好了與各國代表團進行長期抗戰的準備,務必要讓他們接受自己的這一提議。而實現意志的途徑則與之前如出一轍,即緊密聯絡奧匈這顆衛星,同時與在對抗美國上利益一致的日本身上下功夫,爭取將他們的立場轉到自己這一邊。趁著當前航母這個艦種還處在不為人知的萌芽狀態,清英必須先發制人,在這場會議中將它的限制予以明確。
此後的數日時間內,清英便再度開始了聯絡盟友、以便共同在談判桌上像美英施加壓力的舉動。儘管奧匈、義大利、和日本三國代表都對這臺由清英獨自演出的表演有一種莫名的陌生抗拒,但出於尊重這個歐洲帝國未來繼承者的考慮,在抗拒一番之後也都紛紛選擇了支援他的提議。奧匈今後畢竟還要跟著德國混,日本也要依靠德國的力量在大西洋上牽制美英;而義大利雖然在之前有些不滿德國在之前的戰後利益分配、和當前的主力艦談判中的獨斷專行,但他們卻在清英一席極富暗示的話語下瞬間為之倒戈,成為了推動航母談判的急先鋒。
原因無他。由於之前的主力艦噸位限定,使得意大的4艘新式卡拉喬洛級戰列艦不得不全部廢棄:面對德美英日奧5國都有權開工新式主力艦的情況,義大利人無疑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極度的焦慮。而當前,清英的“航母”設想,卻是給了他們一個建造大型艦艇的絕好機會。他們的新型戰列艦剛開工不久,完全可以在船臺上變更設計、做為這種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航母”繼續建造並竣工服役。至於火炮口徑的限制,自己先遵從了便是;至於今後是保留254毫米火炮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