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僅一月,就“敏銳地揭露”了德國“險惡陰謀”的丘吉爾而言,無疑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並終身誇耀的政治資本和光輝功績!
隨著霍爾丹的訪問因“德國方面的蠻橫挑釁”宣告失敗,原本在對德政策中戰和不定、心懷猶豫的英國高層瞬間轉變了立場:既然德國不屑與不列顛達成協定,那麼就要讓他們為今天的傲慢付出最慘重的代價!牛脾氣上頭的約翰牛們群情激憤,在1912年傾盡全力透過了包括兩艘總造價達到553。8萬英鎊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內的7艘主力艦的建造預算;在之後的1913年,英國也開工了6艘裝備8門15英寸重炮的女王級或r級。而德國卻由於陸地局勢的日趨嚴峻、艦炮子系統研發緩慢和自身潛力挖掘不足等緣故,導致當年開工的主力艦數量只有3艘,此後的1913年更是隻保持了2艘的速度。再加上英國在戰爭中漂沒的3艘外銷主力艦,由此便構成了戰爭中後期對德國海軍的絕對數量優勢。
在回顧了這段由於是英語界所編篡整理,因此後世鮮有人知曉的黑歷史之後,清英也開始思考自己下一步的行動了。
歷史上,霍爾丹是在德國於1911年度開工5艘主力艦之後,英德開工無畏艦數量驟然拉近的情況下到訪德國;而在這一位面,由於德國在無畏艦領域的先聲奪人,霍爾丹到訪的程序被大大提前。憑藉前世的歷史經驗和當下的國情現狀,清英幾乎可以斷定,這位有著“將軍中的叔本華”之稱、對德國古典哲學狂熱崇拜的律師陸軍大臣,是來與德國達成有關海軍的協定無疑了。
而英國政府對霍爾丹此行的態度,清英此刻也能猜出個七七八八。在自己的作用下,德意志帝國在財政、軍隊和所處的國際形勢上都較歷史有著極大幅度的飛躍,對英國造成的衝擊遠勝歷史同期。根本無力在造艦競賽中取得預期優勢的英國政府,已經如歷史上一般被迫開始考慮“容忍德國”的可能性:即透過承認德國所要求的權益,來結束這場讓自己經濟不堪重負的造艦競賽就如同他們早先對美國所採取的策略一樣。英國政府寄希望於霍爾丹能在談判桌上最大限度的為皇家海軍爭取到更多的籌碼,從而儘可能的在和解之後的英德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
ps:感謝書友權大納言的月票支援~~
最近訂閱量很是悲催,大家能否給力支援一下?
第254章對策
經過一番思量,清英最終決定了對此次霍爾丹到訪所應該採取的對策。
毫無疑問,如果能彌補歷史上英德談判最終破裂的缺憾,與英國達成一項旨在解決歐洲各種問題的協議,對於德國而言自然是再好不過。只要英國因畏懼同德國開戰所造成的艦隊損失、而與德國簽訂有關相互諒解的和平條約,那麼德國便可憑藉自己遠勝法俄的工業經濟力量,在歐洲事務中佔據絕對的主導優勢!到那時,法國即便是對德國在1870年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行徑再怎麼銘記在心、臥薪嚐膽以圖復仇,失去英國幫助的他們也將不可能是德國的對手,只能選擇在錐心刻骨的屈辱中底下自己高昂的頭顱。
而如果法國人不開竅、執意要向德國復仇的話,那麼清英也不介意攛掇威廉在陸軍做好戰備之後發動一場戰爭,以對法國的碾壓性優勢來徹底解決德國西部邊境上的爭端。由於德國艦隊對英國的威懾,原本的一次世界大戰就會變成僅限於歐陸四大國之間的紛爭;而在沒有英國介入的情況下,德奧收拾法俄將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根本沒有任何的技術難度。
因此,既然霍爾丹已經來了柏林,那麼清英也就完全有理由與他進行接觸,嘗試著讓這群囂狂蠻橫的撒克遜強盜開始痛苦地正視自己已然老去的這一殘酷現實。自從穿越以來,清英便始終致力於改變自己所處的這個帝國的國祚;如果能保證德國會因為提爾皮茨的那支風險艦隊而避免與英國的戰爭,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情況。而即便是談判破裂。最後依舊要用暴力解決問題。德國也沒有任何的損失。在對英戰爭爆發之後。清英所苦心經營的攻擊潛艇以及傾力打造的公海艦隊,將會透過最有力的實際行動,來讓這群死抱著手中既得利益不放的英國老頑固們明白花兒為什麼會這樣紅!
歷史上,霍爾丹的訪德之行之所以會以失敗告終,除了丘吉爾為了撈取個人政治資本而進行的一番毫無底線的嘴炮亂捅之外,英國各界對德國海軍的恐懼還不夠深,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英國人對近在咫尺的德國海軍感到了芒刺在背的切實威脅,那麼他們便不會在之前對德是戰是和的選擇中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