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乘的佛教學者,共同贈與“大乘天”的光榮稱號,聲聞乘的佛教學者,共同贈與‘解脫天’的光榮稱號。玄奘的名號一時間學貫三乘,聲震五印。
而此刻的玄奘並沒有其他人的那種興奮,而是在佛法大會辯論結束之時,第一時間找到了自己的師傅正法藏戒賢論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師傅,我在天竺已經將佛法學習的透徹,現在我要回去了。”
“回去?回到哪裡?”
“唐國,那裡是我的故鄉,我曾經發誓要將佛法取回,現在佛法已經在我心中,我必須回去將這些佛學理論帶回大唐,以讓大唐的佛學者能得到真正的佛法,同時我還答應過一個人,要寫一部《大唐西域記》送還給他,所以我一定要回去。”
正法藏戒賢論師聽完,沒有繼續出言阻攔,只是輕嘆一聲道:“如果你執意要走,為師也不阻攔你,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你回來看看”
第五十九章中亞局勢
隨著東方海島四國的覆滅與降唐,大唐帝國的光輝再一次普照大地,被譽為星辰大海的東方,早已經被唐人的艦隊所佔據。
東南亞的建設已經到了瓶頸,唐人的軍隊已經將能夠探明的島嶼全部佔領,泉州海港不斷的有龐大的海船攜帶者大唐移民的群眾朝著倭國、琉球、呂宋、澳大利亞等地移民。
礦產資源的開發也已經到了極限,大唐已經沒有地方再掠奪到新的勞動力,礦場的資源產量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時期。
從鴨綠江深入島國的百姓現在都已經安頓了下來,倭國的銀礦也已經被探明,現在正在倭國舉行大規模的招工採礦,從倭國百姓的反應來看,他們似乎對於新的唐國統治者並沒有太大的牴觸情緒,他們似乎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奴性,這讓那些倭國人十分容易馴化。
李二家的朝堂上新引進了一批畢業於南山書院的學子,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些新任官員上任之後,皆是把自己的這團火給燒了起來。
工部開辦了”科技交流會”,禮部舉辦了”大唐禮儀普及政策大會”,大理寺開始對《新唐律》再一次重新修訂,同時這些新任官員對於大唐的對外擴張政策清一色的呈支援態度,他們似乎沒有國子監的學生那樣畏首畏腳,也不像年老功高的官員那樣以穩持重。
他們就像是一團團充滿激情的火焰,將他們從書院中所學的拼搏、自由、夢想展現給世人,他們從來不認為唐國現如今的國土已經足夠大。他們從來不滿足於眼下。他們要的是乘風破浪的開創。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守疆,仔得知李二征服天下的夢想之後,他們齊齊上書,表示大唐對於中亞的統治力度還有待加強,從西域出關後的土地,依舊能成為大唐的國土
自貞觀伊始,李世民登基之時,中亞地區的局勢便十分微妙。這裡分佈著許多小國。被夾在四股大勢力之間,這四大勢力分別是:大唐、吐蕃、大食與突厥,任何一方都有超強的實力。這幾大勢力,圍繞著中亞諸國,展開了一番明爭暗鬥。
這是一個爭於實力的時代,後人可能會覺得那個時代的古人十分好戰,可是,在那個時代,只有弱肉強食才是真理。打擊對手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手段,一旦失去這種保護手段。那麼災難便會很快來臨,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大唐帝國其實很早就已經抵達中亞。當初貞觀初年,徐陽向李二表明自己鬼谷子的身份,同時向李二指明瞭世界的模樣之後,李二就對徐陽口中那樣一塊富庶廣闊的土地垂涎不已。
在降服東突厥之後的數年內,李二就派遣了不下五千人前去中亞聯絡諸國,建立國交,其中中亞有數十個國家前來依附,包括吐火羅、波斯等,李二對那裡的局勢也很看重,在中亞設立了八個都督府管轄,劍指中亞,一副中亞霸主的模樣盡顯。
不過這個霸主地位不斷地受到來自四方的挑戰。
比大唐建國略晚的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帝國,在聖戰的旗幟下,狂熱的信仰,以一往無前的勇氣,揮舞著手中的新月彎刀收割著歐亞非三大洲的軍隊,將伊斯蘭的勢力從阿拉伯半島拓展到整個西亞和北非,並且東擴到波斯高原。
他們一路上大殺四方,橫掃無敵,鐵騎所到之處,所有的城邦和小國沒有絲毫抵抗之力,那些被滅國的領導人,他們被迫離開家園,其中有許多都沿著絲綢之路,逃往強大的大唐以尋求庇護,現在的鴻臚寺還停留著許多被滅國的小國君主。
大食國的軍威正盛,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則是波斯薩珊帝國。波斯薩珊帝國雖然是一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