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國海軍部的協商,雙方決定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這艘劃時代鐵甲艦的建造。
當然這個合作是在德意志帝國在接受了普法戰爭的賠款五十億法郎的前提下才得以促成的。
根據後世好事者所算,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德國50億法郎戰爭賠款在1881年價值7。2億海關兩白銀。這個數目只要有百分之一被撥到海軍,那麼造十多艘鐵甲艦都有多的。
德國海軍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大英帝國海軍的追趕,羅凱想要打造一支縱橫東亞的艦隊,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既然是合作,那麼定然要發揮出雙方的長處。
德國海軍向來重視的軍艦生存力得以被充分的運用,鉅艦主體最後決定由德國負責,在漢堡的洛姆福斯造船場鋪設龍骨開始建造。
而在德國不擅長的動力方面和武器方面,則由羅凱一方全力承擔。
三年多的時間,除了武器方面,羅凱對蒸汽輪機的投入是最大的。
蒸汽時代,蒸汽就是動力,沒有功能強大的蒸汽機何談生產力一說。
蒸汽輪機就是蒸汽渦輪發動機,是一種擷取水蒸汽的動能轉換為渦輪轉動的動能的機械。相較於原由瓦特發明的單級往復式蒸汽機,渦輪蒸汽機大幅改善了熱效率,更接近熱力學中理想的可逆過程,並能提供更大的功率。
蒸汽輪機不但可以給大型戰艦提供動力,而且還特別適用於火力發電,羅凱特別重視這方面不無一石二鳥的打算。
先是在洛姆福斯造船場完成主體,後又輾轉小半個世界把戰艦所需的八座鍋爐和四座蒸汽輪機從南臺海經由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運往德國漢堡,最後又花大價錢把造好的戰艦護送到南臺海進行最後的改裝。
雙方對於這兩艘未來的世界第一艦的建造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總體算來每艘鐵甲艦的成本都在庫平銀三百萬兩以上。
一行五人很快就走到二號船塢旁,放眼望去,果然可以看到一艘和先前凱撒大帝號幾乎一模一樣的鐵甲艦。
透過飛橋,幾人很容易的踏上了定海號戰列鐵甲艦的艦艏甲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