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小說:早慧成才的奧秘 作者:

看水滸,這些圖書少看為妙。”陳愛珠卻說:“看這些書沒壞處,至少可長進國文知識,還可以曉得社會上的事。”

茅盾中學畢業後,報考了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就是文法高三科,這是茅盾嚮往的志願,可是這個志願與父親的遺囑有悖。原來沈永錫逝世前,立下遺囑,要兩個兒子將來學理工科,理由是:第一,國家要振興實業,需要理工人才;第二,萬一亡國,有了理工這個本領,到國外也能謀生。而如今,茅盾違背了父親的遺願,怎麼辦呢?他思前想後心裡十分矛盾。最後鼓足勇氣,把報考文科的想法如實地告訴了母親。

陳愛珠聽後,緩緩地說:“你父親要你學理工,是為了振興國家,今天你要學文,也是為了振興國家,目的是一樣的,不能重理輕文。你考文科,我支援你。”母親的支援,終於使茅盾走上了學習“文科”的道路。

茅盾考進北京大學文科僅幾年,弟弟沈澤民就考上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陳愛珠聞訊,十分高興。那天,她與茅盾一起,送沈澤民到南京上學,路經上海時,她特地跑到書店,給兩個兒子各買一套《西史紀要》、《東洋史要》等歷史書,諄諄囑咐他們:“要幹一番事業,不能不懂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

1920年,沈澤民準備從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輟學,同張聞天一起,東渡日本人東京帝國大學半工半讀,一邊學習一邊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陳愛珠見小兒子中途輟學,很不高興。茅盾兄弟倆說:父親在遺囑中不是說,中國大勢,除非有第二次變法維新,否則便要被列強瓜分麼?澤民中途退學正是去日本留學,探求救亡之道,以迎接“第二次變法維新”呀……母親聽後,覺得在理,便決定支援兒子的行為。

沈澤民臨出國前,母親陳愛珠從自己的箱子裡,顫巍巍地拿出一個布包,慢慢開啟,原來裡面是一千元大洋。她對兒子說:“這原來是我準備為你結婚用的,現在給你用作出國的學費吧。”

1921年春天,沈澤民從日本歸來,由茅盾介紹,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當時陳愛珠已從鄉下搬到上海,與兒子們生活在一起。她深知兒子們在幹“大事”,因此每當茅盾出去工作時,她就搬了張椅子,坐在門口守候,不管多晚,她都守著,鍋裡給他們留著熱飯菜。

1938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上海,茅盾要轉移到大後方去,兒子希望母親一道走。陳愛珠卻冷靜地對兒子說:“我這把年紀了,你們這一去千山萬水,我會拖累你們的。你們別管我,只管放心去吧!”送兒子上了輪船後不久,她自己就回到了故鄉烏鎮。1940年4月7日,這位慈愛而又堅強的母親因病去世,終年66歲。

母親賢明可敬的品德,給茅盾兄弟倆很深的印象和有力的鼓舞。茅盾常說:“我的母親還是我的老師”,並經常寫詩讚揚母親。

勤儉持家為上策,教子千方莫若勤。

——諺語

使兒女養成勤勉的習慣,勝過送給他們一筆財產。

——諺語

粒粒皆辛苦——董必武教育子女艱苦奮鬥

董必武(1885…1975)這位飽經風霜的革命老人,當過上了和平日子之後,仍不忘那食不飽腹的艱苦日子,經常教育子女:生活好了,不能忘記過去。

一次,董必武大病初癒,家裡人為他準備了一桌可口的飯菜。全家人團團圍著桌子,正要舉筷時,卻見董老神態嚴肅地掃視了一下在座的兒女們。然後,他拿起筷子緩緩地撥動碗中的米飯,口中吟誦起唐代詩人李紳那首著名的《們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尤其吟到“粒粒皆辛苦”一句時,那濃重的湖北口音抑揚頓挫,更是感人肺腑。

董老吟完全詩,衝著孩子們說:“'粒粒皆辛苦',你們懂不懂?從耕到種,除草、施肥、灌溉,如果風調雨順,沒有蟲害,春種才能秋收!”董老看見孩子們會意地點著頭,又以平和的口氣對小女兒楚清說:“這首詩只有四句,很好背,我教你好不好?”他生怕女兒沒有引起重視,又加重語氣說:“吃了飯就到辦公室來,我教你!”

從這以後,董老在飯桌上當著孩子們的面,多次提起這首詩,幾乎成了他的“傳統節目”。

有一天,董老的孩子吃完最後一口飯,丟下飯碗剛要離開飯桌時,突然被董老叫住了:“你看,你看。”等孩子回過頭來,董老面帶笑容,語調不無嚴肅地說:“碗裡、桌子上有多少飯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丟啊!”直到孩子把剩下來的飯粒都一粒粒地抬起來吃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